幼儿攻击性行为

2023-02-08 18:32: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攻击性行为》,欢迎阅读!
性行为,幼儿,攻击

攻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无论是破坏玩具还是少年帮派之间的打架斗殴豆薯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只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侵犯行为,如嘲笑、殴打等。另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为了实现某一种目标而以攻击性行为作为手段,如为了从其他小朋友手重获得一个可爱的玩具。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如孩子打架,对他人的身体进行大、推、咬、踢、吐口水,用其他物品上伤害别人。从别的孩子那里抢夺物品,骂人等。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回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会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孩子的种种“侵犯”行为使父母、老师感到不安,所以一定要严加防范,设法控制,不要使之日久成习,泛滥成灾。 [镜头一]玩娃娃家的时候,假扮妈妈的西西总是一刻不停地抱着娃娃不放。这时,假扮阿姨的小鱼也想和西西一起照顾娃娃,也想抱抱娃娃,可西西却十分粗暴的一把夺过娃娃,还推了小鱼一把。

[镜头二]:一次,一个小女孩穿了一双粉红色的鞋子,格外漂亮。边上的小朋友见到自己的鞋子不如别人好看,便盯着去踩她的鞋子,还扬言要把她的鞋子踩得黑黑的。

类似这样的侵犯行为还很多,那么造成这一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先来分析一下这几个案例吧。

侵犯行为可分为有意侵犯和无意侵犯两种,但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幼儿无意的,他不是有意的去伤害别人。如镜头一中,聪聪只是为了想帮老师的忙,却遭到同伴的拒绝,没办法之下就硬抢。其实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不知如何表达和沟通。结果事与愿违,好心办了坏事。 A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侵犯行为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作用。如父母过于逆爱孩子,或经常体罚、强迫孩子,或是自身的言行中有暴力的倾向。蒙台梭利曾说过:“孩子的心智是吸收性的。”每个成年人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镜头二中,西西想一个人霸占娃娃,很显然她还没有学会如何与人分享,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挫折。

B由于妒嫉而造成的侵犯行为,幼儿见到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就产生了嫉妒的心理。由于孩子情感外露、冲动、自制力差,嫉妒往往会直接付诸行动,做出侵犯性的行为。镜头三中,孩子见到同伴穿了比自己漂亮的新鞋子,就会羡慕,当内心不能满足,便开始失衡,从而造成嫉妒之心,最终这个孩子做出了踩别人鞋子的行为,

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一切都围着他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道的性格,在与同伴的相处中,攻击性行为便时常发生。“老师,某某小朋友又打我了”“老师,某某抢我的玩具”。于是,老师每天都在不停地解决这些事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家长、老师要采取哪些有效教育策略来控制该行为的进一步蔓延呢?下面是我们在这一课题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有效策略。1、减少儿童生活中挫折

因为挫折很有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减少儿童生活中的挫折会相应减少攻击事件是发生。成人应尽量简化规范,想儿童解释规范制定的原则,事先告诉儿童生活惯例中将要发生的变化,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来调整儿童对自身的期望,这样儿童就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从而减少采取攻击性行为。




2、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训练

研究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密切关系。所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训练是矫正攻击行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心理学家运用行为矫正的原理,要求父母减少消极评论的使用,例如威胁、命令、强迫等,引导他们使用积极的评价,尤其在惩罚时不能运用体罚。这种干预结果极大的改变了父母和儿童的行为。

3 帮助儿童识别无意攻击性行为

被无意攻击的受害者常常将无意攻击看作是有意攻击,为儿童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来使之改变对行为目的的认识,可以减少报复行为发生。成人通过表达自己对受害者情感反应的理解,向他澄清事件的意外性来消除紧张状况。 4 明确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

当身体或语言攻击发生时,成人必须明确告诉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成人可以让儿童认识到无法通过攻击性行为获得奖赏,从而在儿童中确立起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观念。这样即使在成人没有立刻出现的情况下,暴力事件也会减少。

攻击性行为,表面上孩子不会“吃亏”,但孩子会养成蛮横的习惯,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甚至诱发违法犯罪,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老师应更多的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德,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此外,我们还应该作好家长工作,是家长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给予较多的关注,指导家长用一些有趣的是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培养兴趣、陶冶性情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518456a25c52cc58bd6be6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