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野望)一课时导学案(教师参考)

2022-04-29 11:17: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野望)一课时导学案(教师参考)》,欢迎阅读!
上册,课时,唐诗,语文,年级



“学展练”魅力课堂语文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日期: 编制: 审核: 编号:012

【自研课导学】 晨读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 背诵诗歌,理解诗意。

学习目标: 1 诵诗歌 ,划分朗读节奏。 2 知诗歌内容,感知意境

3、赏析诗歌名句,体会诗人情感。 【魅力课导学】课题:12唐诗五首《野望》 课时:一课时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课堂

学的环节 展的环节 随堂笔记 元素

导学 流程

学的指导

程序、要求、时间

展示方案

方案、建议、时间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一、自主学习: 预展:(导生主持)



1、划分诗歌《野望》的朗读节奏。

1、抽签:导生给出抽签顺序,

2、理解《野望诗意。 3、赏析:

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4理解《野望的主旨。

2预展安排:各组派一人或几



学法:

人上黑板展示小组成果,其他组员

1、齐读: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朗读。

作补充

2、自读:研读文本,赏析名句



3、自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主题性展示

展示方案一:划分诗歌朗读节奏。 (完成随堂笔记)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预时15分钟)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展示方案二:理解《野望诗意。





二、合作探究:



按要求完成自研,进入合作探究。



对子间、小组间检查自研成果

展示方案三:诗文赏析

(小组长主持)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预时5分钟)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展示方案四:

理解《野望》的主旨。



1、划分诗歌《野望》朗读节奏,并朗读诗歌(书上划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野望》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理解《野望》的主旨。

这首诗透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建议:1、板书小组成果。 2展示组可派多人解说。

(小组、个人、教师可适时点评)




(预时15分钟)



【练的环节】 基础题

解释下列词语

东皋:——————————————————————————————————————————

薄暮:——————————————————————————————————————————

徒倚:——————————————————————————————————————————

犊:——————————————————————————————————————————

禽:——————————————————————————————————————————

采薇:——————————————————————————————————————————

发展题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提高题



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知识背景链接

《野望》:本诗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培育期望】

疑惑告知:———————————————————————————————————————————————————

—————

效果描述:———————————————————————————————————————————————————

—————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

心得描述:———————————————————————————————————————————————————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8ba5c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