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2023-04-25 21:0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自信力,失掉,反思,中国人,教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一:

学生以前学过鲁迅很多的作品,比如《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他们都在这些作品当中,感知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值得推敲与细思。 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是一篇议论文当中的驳论文。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驳论文的写作特点和体会文章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我选择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合作探究,解决质疑的方式解决学生们在阅读这篇文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第二课时,我选择从驳论文的特点处走进课文,在1934年,国家散布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的情况下,有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针对这一感叹,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两班学生的操作来看,课堂的效果还是不错。但是,有的学生对鲁迅这篇文章的有些内容还是理解不了,或者说理解不透。

存在的问题,1 写作背景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在他们找到一些资料后,应该系统的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一堂课完成一两个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顾到。如果面面细细将来,就会使课堂思路很烦乱,学生的落实也不到位。何不采取在落实中,在练习中落实。

3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课文要读朗读,在朗读中得到体悟和提升。特别是像鲁迅先生这篇比较含蓄,尖锐的课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二:

本文写于19349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8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他以鲜明的爱憎,强有力地批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无耻丑行,同时又无限深情地热烈讴歌了人民大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给那些往中国人民脸上抹黑的家伙以当头一棒!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住背景,创设氛围,化难为易。

议论文难学、难懂,尤其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语言简洁、思想深邃的文章,且又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学习此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理解上的难度 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一)、结合历史知识回忆并搜集九.一八事变材料;(二)、结合阅读课上所读有关鲁迅的作品,谈谈你对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的认识。课堂上小组交流并展示了所搜集到的材料,并从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中谈了对于鲁迅的认识,我也给学生补充了作者写此文时的相关资料,其目的在于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拉进课文、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把难懂的课文容易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小组合作搜集交流材料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借助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化繁为简。

本文结构严谨、论证缜密,语言尖锐泼辣,极富战斗力,可谓体现了鲁迅先生行文投枪、匕首之特色,因此许多词语和句子就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因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自欺力、他信力、中国人、中国的脊梁、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看他的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等词句的深入理解,作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化繁文为简文,从而凸现本文的主旨。对于这些理解的关键词语,引导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讨论探究,使难点突破化难为易。

三、突出小组活动,拓展延伸,化静为动。

课文在论证过程中,鲁迅从中国的脊梁谈到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此,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我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为鲁迅找事实论据。首先结合历史背景说出当时的脊梁,例如有: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在进行拓展延伸,那么今天的脊梁又有哪些人呢?再如:科学家袁隆平、邓稼先;体育健儿刘翔、王楠、杜丽;抗击非典的英雄叶欣;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等等。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打开,小组讨论热烈而富有实效,同时对于学习议论文学会分析材料也进行了训练。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并拓展延伸,跨越时空,展现今天,对鲁迅先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语言尖锐犀利,既富战斗性,又具讽刺性,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下面谈谈我学习这一课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导入

由作家或作品导入本课不能说不行,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名、时、地、评、作比较熟悉,由此导入太过乏味。结合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决定由复习议论文的常识入手,复习到论证方式时,导出驳论,自然引出本文。 二、解释《且介亭杂文》的意思

且介亭是啥意思?学生不懂,不懂就不好记。我给大家介绍了且介亭的来历。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在这里,鲁迅先生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一个反应敏捷的学生当即反问:老师,既然是租界二字各取一半,为什么不叫禾田呢?问得好啊,鲁迅先生将租界禾田去掉,好表示先生不愿将自己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我话音刚落,下面已是掌声一片,我知道,这是学生对鲁迅先生爱国情感的由衷钦佩。同时我也相信,同学们一定记住了《且介亭杂文》

三、本文的驳论方法

我们刚刚学过邓拓的《不求甚解》,这也是一篇驳论文,文章的开头是先摆出对方的错误论点,树立批驳的靶子,驳论方法是驳论点。本文却是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再摆出对方的论点,在总结本文驳论方法时,我先问学生由对方的论据能否得出对方的论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接着问:那么由对方的论据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论点?结合课文三、四、五段内容,不难得出以下两个论点:1、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这样一来,驳论方法就明了了,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对方的论点,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是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2be0d7b0029bd64793e2c4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