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

2022-07-14 08:01: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洛神赋图赏析》,欢迎阅读!
洛神赋,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存的《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洛神赋》是以曹植与嫂子洛神甄氏之间缠绵而凄凉的爱情为原型而创作出的神人之恋的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文通篇言辞美丽,人物描写细腻传神,动人心魄,令读者感动。顾恺之有感于此,于是便依赋文而作出传世名作《洛神赋图》。画作一出,便成为千百年来历史上最有影响力和最为世人传颂的名画。《洛神赋图》,为绢本设色,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长卷,长572.8厘米,宽27.1厘米。画面通过曹植和宓妃(洛神)形象的反复出现,描绘两人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这幅人物画的线描如"春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描"被列为人物画技法十八描之一,对后世的中国画线造型产生很大影响。

画卷从曹子建初见洛神宓妃起,以一系列极其鲜明的形象,画出了一副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在“日既西倾,车怠马烦。尔乃税驾蘅皋,容与乎阳林,流恺乎洛川”之际,忽然遥遥望见一个丽人,疏忽出于岩石之畔。画家以生动的笔资,将这位使曹植寝食不安.朝思想望的恋人,画的丰神绝世,含情脉脉,回眸顾盼,飘飘若仙,表现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画家着力刻划了3匹疲惫的马,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体态动静不一。一卸套之马暂获自由,猛然就地滚尘,惊的驭手慌忙侧身躲让,一马引颈回,一马俯首吃草。

其后画到“冯夷鸣鼓”.“女娲清歌”以及诸神游戏的几段,也都十分细致生动。与洛神的满腹心事不相同,与曹植的惊疑不定更形成鲜明对照。用’铁线描”的手法画出曹植与美丽的妃子在洛河游玩的快乐景象。仙乐飘飘,歌舞升平,悠然自在,一幅浪漫的的爱情跃然而上。不知不觉,已到了夕阳西下时。 再后画洛神架六龙乘云车,“文鱼警乘”“玉鸾偕逝”“水禽翔卫”,旌旗飞扬,形成画


卷的最高潮,这场诗人的梦幻,经过画家的妙笔,把人们引进了神话世界。

最后画曹植回到岸上,坐于洛水之畔,目痴口呆,茫然若失,这时天已破晓,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寂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

画中借以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先描写洛神的面貌,姿态和装束,而后写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刻画的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子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给人留下失意追恋的心情,有容厚的悲剧色彩,艺术魅力很强。

顾恺之洛神赋一图之艺术成就,堪称绝世之佳作。它在一方面充分展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对当时或后世画家具有重要影响。它无论在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以及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体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堪称画中一宝!

《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27.1cm,横572.8cm,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相传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洛神赋图》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此《洛神赋图》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 《洛神赋图》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


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41f18a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