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评价中的“人性”标准

2022-12-16 09:2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文学评价中的“人性”标准》,欢迎阅读!
人性,评价,标准,关于,文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文学评价中的人性标准

作者:白玉玺

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01

要:近几年来,文学评论中出现了一种完全排除对作品作社会历史的评价,仅仅以所人性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解释文学永恒性的观点。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文学的永恒性,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作家有感于现实的不公、不平、黑暗、丑恶而产生的对于社会公平、正义、人类亲善、友爱的美好人性和人生的不懈追求的普世情怀所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激励,它是这种梦想的最生动的呈现。 关键词:人性道德;价值底线;浪漫主义;个性解放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75-01

以往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曾被一种的思潮和庸俗社会学思想统治着,突出地表现为把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简单化、庸俗化,以作家的阶级身份和作品的阶级内容来评判作品的高低、决定对作品的取舍。作为对这种极思潮和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的反拨,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一种完全排除对作品作社会历史的评价,仅仅以所谓人性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解释文学永恒性的问题。这种以人性为评价标准观点的提出较早、较系统的见之于章培恒为其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所撰写的导论之中;近年来,黄修己又把它推广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领域,而邓晓芒则从理论上对之进行提升,并以它来说明文学恒性的原因。 一、人性问题概要

人性是支撑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透过人性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关于什么是人性的问题,理论界有颇多的争议。笔者认为,人性绝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章培恒提出评价文学作品的人性标准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一般本性的思想。那么,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一般本性呢?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一般本性的内容是把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看作都是对人性的压抑;相反地,对于原欲恰恰是采取批判的态度的。他不仅强调人的机能不同于动物的机,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使动物的东西变成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而且在谈到具有条顿血统并有自由思想的那些好心的热情者试图从史前的原始森林去寻找人们自由的历史时还说,假如我们自由的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么,我们的自由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觉得马克思所谈的人的一般本性主要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思辨理性的先验方法论的合理成分,在理论上的一种预设。但是,这一般人性是什么呢?是一个现实的尺度还是理想的尺度?我认为它只是一个供推论用的预设的尺度,不过它同时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被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且不能因为文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品为不同阶级所阅读就认为有人类公认价值原则的存在,更不能认为只有表现了共同人性和人类公认价值原则的作品才能为不同阶级读者所接受,否则都难免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

人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逐步消失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社会,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以牺牲个人的尊严与人性来实现和解的。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由于社会理性化的加强,存天理,灭人欲观念的不断强化,人性中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处于分裂状态,一方面是以伦理纲常来压抑人的个性,人性的自然性,人性中的社会性在文学作品中,处于无活力的状态;另一方面,又是人性的自然性,特别是生理本能的畸形发展。20世纪,中国文学对人性的挖掘显然缺乏哲学深度。深层意识的剖析远远未得到个性化的生动表现。大奸大恶总是被漫画化而流于表面。真诚的自我反省本来有希望达到某种深度,可惜也往往停留在政治、伦理的层次上。所谓普遍人性的概念实际上从未被本世纪的中国真正接受。与其说这是一种局限,毋宁说这是一种特色。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文化缺乏自省能力,即便有,也是把自省简单归结为伦理的自我剖析,并上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来加以认识;另一方面则说明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人的文学,由于外在的政治、伦理、经济等一系列因素的阻挡,而使其失去了进一步深入到人的心灵世界的作为。因此,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性的作用看,它是积极的,且对于恢复文学的本质特征,实现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人性的评价尺度

我觉得人性标准在文学批评中之所以陷入困境就在于它把理想尺度当作为一个现实的尺度,来评价以现实人生为对象的文学作品。我十分赞同邓晓芒的观点:文学艺术本质上是在一个异化社会中趋向和满足人性同化因素,而文学之所以会有这种功能,是由于美的艺术表现的那种普世情怀,使人们在阅读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从日常意识和个人意识的思维方式中,即仅仅从个人的、阶级的利益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的方式中摆脱出来,置身于作品中人物的地位上,去感受和体验他们所遭遇的一切,与他们在情感上获得沟通。那种以阶级出身和阶级身份为依据来评判一个人的道德人格的做法已证明了庸俗社会学的浅薄和荒唐;但若是因个人的人格可以超越阶级局限的个例,来试图在还存在着阶级的尖锐对立和阶层的巨大差别的社会里,否定不同阶级和阶层之间利害的冲突这一基本的事实,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而妄想以一般人性普遍价值为尺度来评价作品,也是徒劳无益的。人性的问题,首先是一个自然性的问题,即人为了生存,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与生理需求。然而,人性的这些自然性问题的解决又不能完全在一个生物学层面上来完成,人的现实存在,决定了它必须在社会领域中来完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e492fc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d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