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的属性问题及其他

2023-03-10 20:0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骞通西域”的属性问题及其他》,欢迎阅读!
张骞,西域,属性,及其他,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张骞通西域的属性问题及其他

作者:周明学

来源:《历史教学》2007年第11

[关键词]“张骞通西域,中外交流,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1004302

《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发表了胡海存老师的《张骞通西域中外交流?》。胡老师认为自汉代以后,西域(狭义)便已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张骞通西域具有民族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双重性质、意义,因而不能笼统将张骞通西域置于汉朝的中外交流课题下。笔者感到胡老师的论证不够严密。西域(狭义)固然自汉代以后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那已是在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的事,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早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所以得不出张骞通西域具有民族交往性质的结论。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实质应该是历史上的中国到底如何界定,张骞通西域时的中国国土范围是否包括了西域(狭义)在内,这一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引起过史学界的热烈讨论。关于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归纳起来,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是以历代皇朝的疆界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因皇朝统治的范围不同而历代国土有所变更伸缩。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从一开始出现就成为一个永远不变的定型,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疆域是在长时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在论述历史上汉族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是否称它们为外族和外国,只能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决定:凡在当时还处在各该王朝疆域之外的独立民族国家,就不应该包括在当时中国的范围以内,在当时,它们对于中原汉族王朝来讲,就是外族和外国。这一观点与旧史家内中华,外夷狄”“中华正统,夷狄窃据的观念相似,也有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嫌疑,因而受到了较多的挑战,相对显得孤立。

二是以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为范围,由此上溯研求自有历史以来在这块土地上所有各少数民族的活动0。这派观点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中原王朝,而且也包括中原王朝以外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或政权,把王朝和历史上中国等同起来不符合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事实,凡是今天祖国版图以内的各民族,在历史上都是国内民族,不能称为外族外国。有学者认为这个观点体现了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是以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中国疆界的范围。理由有三:其一,我们是现代人,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后一时期就不拿前一个时期的中国为中国;其二,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国范围来限定历史上的中国范围,要是这样的话,岂不等于承认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的地方本来就不是我们的地方吗?其三,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既不是清帝国扩张的结果,也未受到资本主义列强宰割。《中国历史地图集》就是按照这个观点来确定各个历史时期全中国范围的。

对一个历史问题,尤其像民族关系这样极其复杂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在学术界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加上对课程标准理解的不同和教育思想的差别,所以历史教科书对同一历史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呈现和陈述,这也应该是正常的。问题是,作为中学历史教师,面对一标多本时代的教科书表述差异和学术歧见,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了解学术动态,收集学术情报。弄清楚教科书呈现和表述差异背后的学术观点和理由,既不能盲从某一种教科书,也不要简单的以一种教科书去否定另一种教科书。就拿张骞通西域来说,安排在汉朝的中外交流课题下和安排汉朝的民族关系课题下,都有它的道理和依据,都不会影响和损害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和教育性。黄烈先生指出:历史上的中国、汉民族的形成等,都曾展开过讨论,但并没有取得满意的解决。正是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历史教科书才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个性。我们要逐渐适应多元并存、风格各异的教科书格局,逐渐适应一标多本时代的教学模式,彷徨和固执一端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当然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地去阅读、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探索。过去那种一纲一本看似舒适实则乏味的日子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要把不同观点的学术价值通过我们的教学变成课堂上的教育价值。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教师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这就为我们的老师成为学者型教师、变讲堂成为学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还以张骞通西域教学为例,我们老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它到底是属于民族关系还是属于中外交流。这样做的目的,主要不在于给予学生一个具体的结论,而是一个宽阔的学术视野、一个科学的思想方法。传统课堂主要是老师教教材,讲教材上的原因、过程、结果,学生背原因、过程、结果。这样一来,人类五千年丰富历史的启迪和魅力,都抽象化为一些标准答案的教条了。所以有学者对过去中学课堂所灌输的那些教条和那种思维方式感到很是无奈。这种只有一些历史结论的简单灌输,没有初步的学术训练的课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步伐了。

[作者简介]周明学,男,1965年生,江西瑞昌市人,中学特级教师,江西九江市一中历史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ee8c1f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d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