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探究

2023-02-21 07:3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探究》,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探究,幼儿园,实践,课程

地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洪泽珠

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8年第9



安徽省桐城市实小幼儿园 洪泽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以幼儿园教育为载体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课程,凸显其生活性、稚拙性、娱乐性特点,是鲜活的、发挥其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的课程资源,符合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要求,有利于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民俗文化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研究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桐城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诞生大画家李公麟、美学宗师朱光潜、雄霸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孕育了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蒿子粑、丰糕、大关水碗、水芹系列食品深受游客青睐。“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桐城小花茶独具兰韵,具有名闻天下的茶文化典故。著名的“六尺巷”文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蕴含丰富的“礼让”内涵。舞狮灯、打连厢、跳花线等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草艺编织、土布印染、原始纺织、民间剪纸……这些地方民俗资源既有利于形成园本课程,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让幼儿充分感受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如何在幼儿园课程中因地制宜地开展桐城地方民俗文化教育,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在课程中的应用是实践探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巧创环境,彰显民俗文化资源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过去我们的环境创设呈现出“死”环境,缺少动态性、参与性,通过地方民俗文化环境创设再现,让环境真实富有新意、动态便于互动,支持探索和学习,服务课程设计及实施,以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1.环境材料凸显本地自然优势,富有新意

环境创设,在材料的选择运用上做到原生态,尽显本土特色。 如:树枝、竹子、稻草、棉花、玉米皮、山芋藤等,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幼儿感受家乡资源的丰富。如:辣椒串、干蒜头、玉米、南瓜……丰饶的农产品让幼儿目不暇接。如:草帽、芭蕉扇、蓑衣、斗笠、草席、水车、箩筛等,让孩子们感受家用物品的奇特多样。如:纸盒、饮料瓶、牛奶罐等家乡现有的废旧物品资源,让幼儿感受“家乡废旧都是宝”。幼儿在与环境材料互动、探究中加深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了解与热爱,萌发了赞美家乡的情感

2.环境创设呈现真实的社会环境,开放互动

巧妙利用公共走廊、楼道、大厅等创设种类丰富的社会环境:“桐城小吃一条街”(大关水碗、蒿子粑、米饺、丰糕等特色小吃):“农家乐”(桐城地方特色小炒):“家乡的农具”(水车、风扇、犁铧等):“桐城民俗文化吧”(民俗文化图书、图片):“桐城景观一日游”(文庙、投子寺、六尺巷等):“桐城茶文化”( 茶文化介绍、采制茶、品茶):“黄梅戏之乡”(严凤英简介、服饰)……尽可能利用一切空间再现本土文化情境 ,让孩子们在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中对家乡民俗文化有更深入地了解, 让民俗文化的情愫在孩子们心中摇曳生机,激荡心灵。

3. 环境创建富于动态变化,亲近体验




在幼儿园外部环境中,我们创建了班级农家小菜园、自然角、水族角……在自然角中,孩子们观察种子发芽, 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种子成长过程, 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在小菜园,孩子们每天给菜地松土、捉虫、施肥,观察根、茎、叶的变化;在水族角,从大河湾捞出来的鱼腥草、小蝌蚪、小鱼、小虾、小螃蟹、螺蛳养在里面,让幼儿亲自去喂养照顾它们,观察它们的变化……融入幼儿生活的地方田园环境,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爱心、耐心、责任心,又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二、研磨“内容”,活化民俗文化资源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幼儿教育应从具体事物入手。充分利用家乡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主题教育内容来完善幼儿园课程,发挥民俗文化资源活化课程的功能,使幼儿园课程更加乡土化、民族化、生活化,使幼儿园课程实施成为面向幼儿发展和生活的真实教育过程。

1.渗透民俗文化的主题园本教研活动

2016年,我园申报了市级课题《地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此为契机,我们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的研讨实践活动。老师们集思广益,每一节课,无论是课题定位、内容选择、构思创意、活动组织都做了细致策划、精心准备,打磨出一节节具有本土特色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活动。如 “龙眠河上的桥”主题活动, 融入美术欣赏、创意设计等内容,让幼儿在了解家乡“桥”的历史文化中,增进对家乡的自豪感;“桐城小花茶”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小花茶的历史典故及精神内涵,拓展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六尺巷”文化,让幼儿参观六尺巷,表演六尺巷故事,诵读六尺巷诗文,让幼儿潜移默化熏陶“礼让”美德;“桐城话”通过童谣、俚语了解桐城朴实、趣味、贴近生活的地方特色方言,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课程中开展民俗文化的主题活动教育让民俗文化有效地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使幼儿园课程更加生活化。

2.融入民俗文化的的课例研究

在民俗文化融入课程的集体教学活动研讨中,我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资源,采用集体备课模式,开展一课三研、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 。如小班“学做事”“做粑”语言活动,通过“同题主备,一备三上”的形式将桐城民谣改编创新,既保留童谣的原始趣味性,又融入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中班“催儿眠”综合活动,将桐城地方民谣“摇摇摇,摇到外婆桥”重新填词改编,加入现有的桐城地标,改变原有单调的句式,让“催儿眠”吟唱起来,更具音韵美。大班“有趣的民间游戏”健康活动,将桐城传统地方体育游戏跳房子、斗鸡、滚铁环等融入课程,探讨多种玩法,让传统游戏在传承的基础上又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一系列课例的挖掘、研讨、实践、拓展,现如今形成“童谣篇”“游戏篇”“风情篇”“节日篇”等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效果凸显。

三、拓展课程,走进民俗文化资源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沉淀着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幼儿有着潜在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找准契机,整合节日、活动资源中的桐城特色文化,拓展课程内容,完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

1.走进“节日”,丰富课程内容

传统节日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德内涵,让孩子走进节日,感受节日风情,体验节日情感。我们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资源,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


如:“狮灯舞新春”,开展舞狮灯体育活动,让幼儿了解舞狮灯的春节习俗,体验两人协调一致配合的默契;“闹元宵”,家园共同制作灯谜开展竞猜活动,亲子搓元宵、吃元宵;“清明踏青”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端午飘香”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吃粽子,赛龙

舟……活动中孩子们既习得了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又接受了美德教育,丰富了民族文化情感。

2.展示活动,体验民俗风情

幼儿园结合课题每学期都开展大型趣味民俗文化活动,让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心中,走进家长心中。 春夏季组织幼儿开展“民间趣味游戏展示活动”,孩子们在五彩的皮筋里跳跃,那活泼轻灵的身影是春夏阳光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滚铁环”的孩子们一会儿走圆形,一会儿走方阵,一会儿交叉穿梭,圆形的铁环在孩子们手中像变幻的魔术,滚动着精彩;“舞龙灯”的孩子们配合默契,将长长的龙灯转圈、翻滚,昂首扬龙威……秋冬季开展“亲子民俗趣味游戏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共同表演卷鞭炮、揪尾巴、赶小猪、老鹰捉小鸡等项目,欢笑声此起彼伏,孩子和家长沉浸在童年的欢乐里。通过大型民俗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发展了幼儿的体能,锻炼了幼儿的品质,让民俗文化在幼儿园中全面开展得以体现。

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幼儿园开展民俗文化在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究有效的策略,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搭建生命的支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0c2c169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