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大话”之类“次文学”的状况调查 (1)

2023-04-21 12:2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戏说”“大话”之类“次文学”的状况调查 (1)》,欢迎阅读!
戏说,大话,之类,状况,调查

范文大全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戏说”“大话”之类“次文学”的状况调查

中华读书报99日刊出山大“文学生活”重大研究项目摘登之15“次文学”与文学经典的传播》(张学军执笔)。所谓“次文学,是指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流行作品,包括戏说、大话之类,其得失都很明显。文如下:

当前,国民阅读状况较差,对经典的改编、戏说充斥文化市场,“次文学”成为阅读欣赏的主流——所谓“次文学,是指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戏剧、连环画、评书等文艺作品。那么,“次文学”在文学传播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文学经典传播有什么影响?山东大学“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向18所院校的大学生发放了20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全部学科的在校生,收到有效问卷1676份。此次问卷主要为了解“次文学”在文学经典传播中的作用,问卷设置了三个问题,分别对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红色经典的原著阅读和次文学的改编进行了对比调查。

“在下列古典小说中您完整读过原著或节选的有——看过改编的影视剧、戏曲、连环画,听过评书的有——”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古典文学,视听文学远远高于阅读原著。所列作品中除了《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外,看过改编的影视剧、戏曲、连环画或听过评书的比率都高于读过原著或节选的比率,看过根据《封神演义》《搜神记》改编的影视剧、戏曲、连环画的甚至比读过原著或节选的高出一倍还要多。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戏曲、连环画、评书都有多个不同的版本。其中,《红楼梦》改编的影视剧最多,1927年复旦影片公司版,2012年龚应恬执导的昆曲电影共有8个版本,电视剧从1975年香港TVB版,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共有7个版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扶林执导的央视版电视剧(1987版),其人物形象和音乐广受好评,堪称经典。《西游记》改编的连环画版本最多,全本的就有20多个版本。《水浒传》改编的评书最多,目前留有影音资料的就有连阔如、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张少元等版本。《三国演义》改编的戏曲最多,根据三国故事改编的京剧多不胜数,《桃园结义》《捉放曹》《斩华雄》《虎牢关》《辕门射戟》《白门楼》《击鼓骂曹》《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火烧新野》《长坂坡》《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单刀会》《逍遥津》《定军山》《走麦城》《失空斩》等,可以说都是经典剧目。据说京剧里的三国戏超过180多出。

在这些传播媒介中,影视剧的影响最大。在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看过影视剧的比较中,《阿Q正传》《祝福》《茶馆》《伤逝》《骆驼祥子》《家》《寒夜》《雷雨》《边城》《子夜》《林家铺子》等阅读原著的比率都普遍高于看过改编的影视剧的比率。这是因为上述影视作品播放的时间比较久远。《阿Q正传》《伤逝》等电影是在1980年代初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时放映的,并且改编的并不成功。《祝福》《林家铺子》是改编于现代文学典的最成功的电影,但由于是在1960年代放映的,当前的大学生难得有机会观看。只有《半生缘》《金粉世家》和《京华烟云》由于影视版都是近年来拍摄和播放的,看过影视剧的比率远远高于阅读原著的比率。

对问卷中“下列红色经典小说您读过(全读或节选)的有——看过改编的影视剧、戏曲、连环画或听过评书的有——”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读过最多的小说是《红岩》450人(26.8%,看过影视剧、戏曲、连环画最多的是《铁道游击队》,有757人(45.2%。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196112月初版,至2004年已有三个版本,59次印刷,总发行量超过1200万册。从1962年起,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各种地方剧和曲艺不计其数。在1


范文大全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诸多的衍生文本中,尤以电影《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影响最大。其中《红梅赞》成为经典唱段。

《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苦菜花》《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看过影视剧、连环画和听过评书的比率也远远高于阅读过原著的比率。这些作品都是战争题材,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这些英雄传奇契合了人们对于战争和英雄的审美想象,且其传奇性、通俗性和娱乐性的艺术品格,也为普通民众所喜爱。

由此可见,在对文学经典的接收渠道中,当前大学生通过“次文学”接受的比重是高于文学阅读的。这说明了“次文学”在文学经典的传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也不能成为取代文学阅读的理由。“次文学”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艺术品,是对文学经典的再认识,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每一种改编都是依据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做出的,都是根据自己的艺术样式的特点进行的。它们各取所需地从原著中选择有利于自身特点的内容进行改编,并过多地掺杂了时下流行的元素,对原著有着或多或少的偏离或误读。各种艺术样式的改编都有自己的长处,又不可避免其局限。鲁迅先生对此一直保持着清醒的态度。《阿Q正传》问世以后,一些人就要将它改编为剧本或电影,鲁迅并不赞成这样做,他认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301013致王乔南》)根据文学经典改编的“次文学,与原著相比都难以达到原有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所以,它虽然能够极大地扩展文学经典的传播和普及,但并不能取代文学原典的阅读。

“戏说”“戏”已经表明了它自身的游戏娱乐、解构的性质,通常是附会历史题材,虚构一些有趣或引入发笑的情节进行讲述。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更包含着对世界和人生的内在的态度。“戏说”在当下社会中的突显,在于它紧随着商品经济的洪流,是对1990年代开始的“反神圣”“反崇高”文化潮流在文学、影视等创作上的回应。在当前娱乐消费喧嚣的社会里,历史、圣贤英雄都有可能成为戏说的对象,文学经典亦难逃此运。首先是“您对古典文学经典进行戏说、无厘头式的改编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此现象的整体的看法。问卷显示:完全赞同的有30人(1.8%,基本赞成的有214人(12.8%,完全反对的有337人(20.1%,基本反对的有816人(48.7%,无所谓的有269人(16.1%。从调查结果来看,完全赞成和基本赞成的仅有14.6%,而完全反对和基本反对的则高达68.8%这说明大学生中的大多数还是期望维护文学经典的纯洁性和独立价值的,并不认同对文学经典的戏说和无厘头的改编。

另一问题为“您对《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之类的影视作品有何看法?”这是对上一问题的具体化,可以更为切实地了解大学生对文学经典被解构的认知。调查结果如下:42.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是迎合大众口味,追求票房的商业化行为”21.2%的人充分肯定了它“是对古典作品的后现代阐释,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而持“良莠杂陈,不可一概而论”中间立场的有24.0%,持坚决反对态度,认为“是对经典的颠覆,是犬儒主义人生态度的体现”的仅有5.5%。这里还应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概念。作为单选题,它反映的是被调查者最主要的那一观点,而非全部。意识到“是迎合大众口味,追求票房的商业化行为”并不就意味着“是对古典作品的后现代阐释,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的排斥,肯定它的价值和魅力也不代表对所有类似影视的肯定,反之亦然。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e3a39bad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1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