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

2022-03-27 21:5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有效教学》,欢迎阅读!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十问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和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四、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就是在课堂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设疑,就是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 五、在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

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六、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

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其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七、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 整合。指把媒体技术融入学科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在疑难处,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技术现代化”而“情感淡漠化”的不良倾向。 八、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的开放。二是评价标准的开放。对学生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通过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且可以供自我选择的评价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少数表现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评价;三是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九、在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十、在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十一、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师在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起到统率和整合的作用。典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基本包括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具体内容略)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目前的一些教学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的现象,无疑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次要位置。这种“师本式”的教学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圈子里“学习”,而不清楚为什么学、和为什么要这么学。而我们一些教师抛开具体年级、具体学生的发展,津津乐道于某个教学方法。实际上,离开了学生的发展,任何所谓高明的教学方法都是技术的堆砌,而不是教育的智慧。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首先要:

1)分析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备课的阅读量,备课时除了钻研课本、教参外,应多阅览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补充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要在凭借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注意把每篇课文课后练习作为制定教学要求的重要依据。把课后练习分散在各课时中完成。合理安排课时,防止两头松、中间紧的现象。每课时中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2)分析学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确定目标的层次。

设计有效教学目标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要使教学目标成功落实,最重要的是把目标整合优化。 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合顺序。 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 要求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③、目标的表达要准确和明确。 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知识目标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④、目标的设计应具有可测量性。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⑤、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

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⑥、目标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发展性。

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6cc6c77cf84b9d529ea7a1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