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夜书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2022-08-17 13:1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夜书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欢迎阅读!
古诗文,赏析,注释,原文,试题

夜书所见 体裁:诗

题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 名字:叶绍翁 年代:宋代

描述: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翻译: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原文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


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流露出诗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流露出诗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赏析四:语言赏析

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赏析五:诗歌结构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考点:


一、必背名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解释:

关键词:萧萧 风声。 关键词: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关键词:挑 挑弄、引动。 关键词: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关键词:篱落 篱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3ed8b4bcd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