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比较

2022-05-05 20:08: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比较》,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比较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23.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2分)



2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断子之手足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诲汝知之乎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或以钱币乞之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诸渤海之尾

25.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6.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 的观点。(3分)

27.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3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孟子日:"......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③命:教导。

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 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未比喻"" 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 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往之女家 (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第一段

【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日:"主上宵旰④,宁大不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日:"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日:"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选自《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宵旰:宵,夜;旰,晚。宵旰,天亮就穿起衣服,天很晚才吃饭。比喻勤于政事。 1.请概括甲段文字的大意(用文中话答)

2.乙文中写了岳飞的哪几件事?你读后受到哪些教益?

3.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吴玠素服飞 (4)饰名姝遗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敌未灭,何以家为?

5.文段甲中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对文中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一亦然所欲廿.二义一亦然所欲廿..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老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生,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肆:店铺。 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B 即与之化矣 生于忧患 春冬之时 C 久而不闻其臭 D 亦我所欲也 妇拍而呜方 亦与之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日:"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日:"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予日:"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日:"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节选自《说苑·卷四》)

[注释]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衣服耕田。前一个"",动词,穿衣;后一个"",名词,衣服。②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③修:整治。④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骄,傲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日:"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shui)景公,景公未乡__41-@Ej赐之廪丘,其不如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驱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甲中的语句回答。

七、阅读《鱼我所欲也》后回答(15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选文中作者的观点。(不得超出20字数。)(3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66ae0f8804d2b160b4ec0e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