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

2022-04-21 22:10: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清平乐,辛弃疾,赏析,诗意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



导读:

《清平乐·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

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宋史·乐志》“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赏析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










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 1.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3.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 4.林杰《乞巧》诗意及赏析 5.李商隐《常娥》诗意及赏析 6.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7.张籍《秋思》诗意及赏析 8.清平乐日记改写

上文是关于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7f799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