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过申州作翻译赏析

2022-10-08 14:1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过申州作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古诗,赏析,翻译,申州作

古诗过申州作翻译赏析

《过申州作》作者为唐朝诗人方干。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余里,山高水复清。 【前言】 《过申州作》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五言律诗。此诗开头两句描述战乱对百姓生命的摧残;中间四句分别从村居、郊野来写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最后两句以寥廓的画面引导读者思考战乱的不义,激发人们对战乱罪魁的谴责之情。全诗用词斟酌,语句精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灵涂炭、人民遭劫的深切同情。 【注释】 ⑴申州: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春秋时为申国,唐初设申州。 ⑵几户免刀兵:一作“几处见休兵” ⑶井邑:乡里和城镇。安堵:安定,安居。东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百姓安堵,四民反业。 ⑷烧残营:一作“入残营” ⑸寥落:稀疏,稀少,冷落。《文选·谢朓诗》“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 ⑹山高:一作“山空” 【翻译】 曾经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战争,实际上每当有战事发生,又有几个人能够免除刀兵之灾呢?这一带的局势才刚刚开始安定下来,孩子们还未成年便已失去了亲人。冷风吹过,参天的古木在颤抖,荒凉的野火将残破的营帐也点燃了。茫茫原野,一望千里,除却青山绿水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了。 【鉴赏】 这首诗采用赋的艺术手法逐层展开艺术画面,但诗人的愤懑之情却熔铸于字里行间。人对战乱劫后图的每一角描绘,都给人以椎心泣血的艺术感染,可谓

1


匠心独运而又声色不露,讽旨明确而又含蓄深沉。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两句,落笔便运用数字之对比来展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万人”卷入战乱,刀兵饮血,骨肉相残,其伤亡之重可想而知。在申州这片几经血洗的土地上,黎民百姓更是生灵涂炭,几乎没有人家能幸免于刀兵之苦。诗歌从广阔的画面上揭示了战乱的残酷和祸国殃民的本质。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使用近推特写式的镜头来摄取申州新战场的残迹。战乱过后,人民刚刚安顿下来,不见丁壮,但见未长大的儿童,这就含蓄地绘出了一幅战乱吞噬百姓的悲惨画面,从一个侧面补充了“几户免刀兵”那战乱劫后图的一角。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则把笔触伸向郊野,“凉风”“古木”,景象萧瑟;“野火”“残营”。愈显荒凉。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万人曾死战”的战乱遗迹。 “寥落千余里,山高水复清”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极写遭受战乱劫难的面积之广。这里的“山高”“水清”并非莺歌燕舞的美景之外观,而是人烟由稠密变“寥落”的衬托之笔,从中更可见出战乱给社会所造成的创伤。 这首诗在展开场景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相映成趣,从而较成功地绘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战乱劫后图。诗歌开头的两句主要是从面上显示战乱对百姓生命的摧残;三、四、五、六句则分别从村居、郊野取点来补充、深化开端的题旨;而最后两句既是对中间两“点”的总括,又是对总体画面的延伸拓展,把眼前的画面延伸到迢遥无垠的远方,引导读者思考战乱的不义,激发人们对战乱罪魁的谴责之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850eeb1c3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