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2022-03-19 19:04: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欢迎阅读!
自信力,失掉,中国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上湾学校 王明军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部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了吗》 一、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写于 1934 9 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 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鲁迅作为民族之魂的思想家,针对舆论界曾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已荡然无存”悲观论调,写下了此文,旨在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的精神。因此,解读这篇文章,重在走进鲁迅的世界,感悟鲁迅的民族精神。

(一)、这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 文章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述,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调,有力地论证了“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证缜密。

(二)这篇文章是一首民族脊梁的颂歌。鲁迅先生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思想深刻,鲜明的体现了鲁迅作为思想家的风范和魅力。

(三)、这篇文章语言泼辣、犀利、有力,感情色彩浓重。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基本常识。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四、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文体

1.立论文和驳论文:

按照论证方式可以将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2)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2.驳论文的一般模式:竖靶子——批靶子——摆观点 (三)、时代背景 (四)、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字,我国现代伟大的、和 小说集有《 散文诗集有《 散文集有《 (五)、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玄( )虚省( )悟 摧( )残 渺()茫 pǔ( ) wū( )蔑 kuānɡ()骗 zǎi()相 2.阅读思考: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2、作者认为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依据是什么?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反驳方式? 1)直接反驳

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是信“地”信“物” 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 希望国联也是事实——是“他信”“他信力” 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

求神拜佛也是事实——是“自欺”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2)间接反驳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人们坚持

抗战和民族解放。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敌论点。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

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 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 3.研讨课文内容,品味重点语段

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1)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2)指广大人民。

3)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指所有的中国人。

5)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六、说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以及论证

七、说教学反思

1、时间的把握上还是不太到位。

2、虽然从整体上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学习,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照顾到位,缺少促进或指导。

3、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的多,而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少。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以后教读鲁迅先生这篇比较含蓄、尖锐的课文,要重视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得到体悟和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9be4d1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3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