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2-05-28 15:04: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办法总比困难多》,欢迎阅读!
反思,困难,高中,办法,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办法总比困难多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世界也可以贻害人类,它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而必修三中的科技史恰恰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它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的交叉点上,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他们真正理解科学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本人在科技史教学中适切处理科技、历史、人文关系的体验,以向方家求教。希望大家多多找茬,不吝赐教,最终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存在问题1起初教授科技史的时候,我通过设计《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图表》等表格,要求学生记忆,往往三十分钟就能结束教学,课堂教学平淡,缺乏感染力。

反思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发现,主要问题出在我的教学设计上。我只注重了基本的史实,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人文资源,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只让学生记住了祖冲之求出的圆周率领先世界一千年又怎样,除了引来学生一片哇声外,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肤浅片面的民族自大情绪,也未能引导学生将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进行比较,未能使学生思考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和教训、民族振兴的方法以及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解决策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资源,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记忆科技成就外,更应采用探究性活动学习的方法,将相关学科如地理、数学的知识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加以糅合,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思想体悟。如第六单元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内容简单,能力要求不高,但含有科学家们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情感与价值观教育资源。在达到课标的知识能力要求基础上,可以介绍邓稼先献身我国核试验的感人事迹,挖掘袁隆平为发明杂交水稻十几年坚持试验毫不气馁的资料,让历史课堂充满感动,使学生自觉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精神。

1 / 3


存在问题2受以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几乎成了我的历史教学的唯一内容。为了分数,把历史学习变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例如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中的重点“文艺复兴”,我注重讲解和要求学生识记,而对“文艺复兴”缺乏深入的了解,始终只围绕课文内容,如内容、实质、核心、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等,关注的只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却忽视了对这些经典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得学生对其中的“人文”精神缺少起码的了解,也就根本无法树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尊重的人文精神。

反思总结: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反思我认识到,主要问题是自己的教育念的陈旧。课改要求打破传统僵化固定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思考历史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科技史的教学更应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科技史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与认同。只有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理解和指导文化史教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问题才可以解决。

解决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引发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使问题与思考产生良性互动。这种学生自己质疑再到在教师指导下探疑和释疑的过程,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学会运用自己独立见解来思考和判断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得到体现。

存在问题3科技史内容极其丰富,包罗万象,以岳麓版必修三为例,既选取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史的内容,又选取以西方为主体的科技史上成就,其知识综合化的程度可谓今非昔比。我的文化修养在这文明史长河中好比沧海一粟。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专业术语和名词时常常感到茫然。

反思总结:自身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自身文化史专业素养,是科技史教学的保障。

解决策略:“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我不能听之任之,必须有所改变。我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高屋建瓴地吃透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文明。

2 / 3


在对科技史进行教学和反思后,感觉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从起初抱着新奇的态度上完我的第一堂科学史课,到反思以后认真地讲完每一堂科学史课,每一节课都会带给我和我的学生们一次思想的冲击与享受,又留下许久的回味。我想,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课堂,它追溯人类进步的脚印,研究科学发展的历程,使得每一堂课虽身在教室却如同回到历史的时空隧道中与历代思想大师进行对话。同时也让我体会到,科学上的每一次革新,需要付出多么大的艰幸与努力,科学史正是人类的努力史。那么,我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今后的科技史教学中加大这方面思考和实践的力度,挖掘科技中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更宽的视野中理解科技的本质。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ae6787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