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与性善论

2022-10-21 22:0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性恶论与性善论》,欢迎阅读!
性善论,性恶论

含义:

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举例: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荀子·正名》 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正名》

伪即为,意即人类的作为。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但人的后天选择、思考、学习、行事,却完全取决于人。荀子认为,礼义是出于圣人君子之伪(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积善成德,圣心备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礼论》

有了“为”的概念以后,“性”之“恶”的情况就得到了淡化,“性”与“为”趋向于一致,即“性伪合”。荀子对礼学有着重要的阐述,“性伪合”表现在具体内容上,就是礼。

如果说孟子是在孔子的概念之后着重建立了的概念,那么荀子就是继孟子之后着重建立了的概念。



社会影响:

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



韩非主张人性恶比荀子更加鲜明彻底。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c607a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