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道教文化漫谈

2022-10-27 19:1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嵊州道教文化漫谈》,欢迎阅读!
嵊州,道教文化,漫谈

嵊州道教文化漫谈



*导读:一一提起道教,脑子里就会跳出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确如此。道教与佛教的许多内容,是没法按照我们世俗的…… *

一提起道教,脑子里就会跳出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确如此。道教与佛教的许多内容,是没法按照我们世俗的理解而正确说出来的,仅凭着我们的一点世聪辨智,就去解释佛与道的理论精髓,无疑于蚂蚁撼树!

在嵊州境内,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其实要比佛教文化早。《释名释长幼》对仙字的解释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道教理想的成仙修道环境,必须在超尘脱俗、幽深僻静、高耸入天、云雾缭绕之名山。而在嵊州,早在东汉时,就有《刘阮遇仙》的故事流传于世,嵊州可以说是道家神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刘阮遇仙故事在中国道教史和文学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细究其源头,与道教的神仙与洞天福地的概念颇相吻合。自古以来,剡多名山。加上三国时杨祖德剡溪觅金刀的传说,连同两火一刀可以逃(两火一刀即是剡字)之谶言,使得古剡县成为了全国著名高僧、高士以及文人们向往的栖息之地。否则,那条唐诗之路就不会从他们的脚下开辟出来,



1


那么丰富的佛教、道教、哲学以及文学遗产也不会在这里保存下来。 *

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不然。许多道家与文人们也都喜欢清幽之处,而清幽之处大多非名

山莫属。自东晋以后,北方士族南迁过来不少,他们带过来的玄谈之风与佛道思想互为相融。这段时期,嵊州历史出现过一个人物:王羲之。

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在父母坟前设誓辞官,隐居剡县的金庭。金庭原来只是一个洞,为一樵夫所发现。洞内宽敞,有卧室、书桌,还有一口小池子,可蓄鱼。王羲之就在洞里生活,养两只通人性的大白鹅,伴随着他作画吟诗,还有米酒可以喝。当然,一家人隐居自然会少些乐趣,若有三两知己共度时光,那便会适意许多。于是乎,大诗人许洵从萧山迁居过来,与他作邻。不久,高僧支遁也随之到此地弘扬佛法,创立即色宗,撰有《即色论》。我们可以想象,三位好友,怀着各自的人生理想,朝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前进时,暂时走到了一起。在那些个宁静闲适的时光里,无论春夏,无论秋冬,无论阴晴,无论雨雪,他们随时可以聚在一起,品茗或小酌,对弈或相吟,抚琴或吹箫,相谈儒释道,笑对天地人。

王羲之在世时,曾经舍过几次宅院为寺,有普照寺、戒珠寺等。在金庭时又想舍洞为观,可惜未能遂愿。到了王羲之的五代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411ad3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