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2023-11-02 03:36: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欢迎阅读!
工具性,语文教育,人文



浅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刘建军

“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如课程中一直强调的字、词、句的运用。语文中的一个成语、一种修辞或一个句子都可以丰富生活用语,提高语言表达技巧。“人文性”着眼于学生情操的熏陶和品格的修炼,以及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种“人为文之根,文为人之本”的过程,即人创造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丰富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引导了人,滋养了人,成就了人。人与文化是互生互动的。社会形态是人与文化互动的即时状态,是互动的空间存在形式;而历史进程是人与文化互动的历时状态,是互动的时间存在形式。

语文课程正是这种人与文化互动的最终受益者和集成者。基于这个原因,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体现并实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

一、语文人文性体现在文本思想对学生的感染上

语文课程中选入的文章大都凝聚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者的智慧精华,对学生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至关重要。教学中除了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外,还应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作者的思想意趣,针对学生近期的心理状况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赤壁赋》中,客人对人生短暂、世人渺小的悲叹也可看作是诗人因被贬而产生的悲哀情绪。一代英雄曹操于今看来也杳无踪迹何况是我等被贬之人。但在苏轼的回答中又能看出他善于从超脱的角度看待人世的旷达与乐观。由此借题发挥,可教育学生在面对困境时应积极乐观。在文章的阅读中形成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和评价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亦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 二、语文工具性体现在学生实践活动中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语文是语言学习与运用的主要承载体。语文素养深厚的学生必定是集听说读写评等能力的学生。语文的学习不仅能为高考增添助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这正是工具性的体现。

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等,能够为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供平台。演讲、辩论需有好口才和灵敏的思维,经常在课堂中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实践语文的工具性。

李镇西老师在《我的教育心》一书中提到,他常常组织学生去校区周围调查寻找商店错别字的使用情况。在活动中,学生将课堂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辨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6210fce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c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