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酬张少府》全诗翻译赏析

2022-10-01 15:0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维《酬张少府》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王维,少府,全诗,赏析,翻译

王维《酬张少府》全诗翻译赏析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解释:

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自己觉得没有什么高明的主见,只知道返回旧时的山林。解开衣带让松林的风吹过来,在山间明月的照耀下弹琴。你问我穷通的道理,就听江水深处渔夫唱的歌吧。 译文2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解释:

自顾:自念。 空:徒然。

穷通:困厄与发达。 浦:宽阔的近岸水面。 赏析: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政治抱负,对现实也曾充满希望。然而,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李林甫手中后,很多忠正之士被打击、遭排斥,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虽然在这期间,王维没有遭排斥,反而得到了升迁,但他内心仍很矛盾,“自顾无良策”,只好跳出是非圈子,归隐山林。

这是一首酬和的诗,诗人在诗中自述志趣,表明心迹,说明自己决意归隐,从诗面上看,诗人乐观通达,生活得悠然自得,但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消极无奈的情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惟好静”“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


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神韵”!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7f95ac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b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