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2022-03-20 07:55: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沁园春 长沙》,欢迎阅读!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2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具体教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唐朝达到了顶峰时期。在古代人们喜欢将诗经楚辞并提,唐诗宋词并论,并且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伟大的诗人。20世纪的中国也产生了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抒写中国现代精神,向人们展现了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它的内容?大家试着背诵一下。 复习《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一首以沁园春为词牌名的词,即《沁园春 长沙》 二、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

词又叫曲子词,就是“歌词”的意思。词起源于隋,盛行于宋朝,所配的音乐是燕乐,即一种供宴会演奏的音乐。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宴乐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与诗友很大的区别,它有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形式,包括字数平仄等等,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题目与内容有关。词根据字数不同,可以分为小令(24字以内)、中调(24-90、长调(91字— 三、解题

四、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五、讲解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25年秋天。当时国内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确立不久,但是由谁掌权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毛泽东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阀赵恒惕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 长沙》 六、研习词:词一般分为上片和下片,这节课主要分析上片内容 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 那么毛泽东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秋景图呢?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交代了什么?

2诗词的语言跳跃性很强,有时会改变正常的语序,颠倒语序。你觉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该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却写“独立”而不是“站立”呢?

(深秋时节,我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之水滚滚向北流去。独立说明毛泽东面对险境依然很乐观,展示了中流砥柱的气势)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分别点明了“处境”“季节”“地点” 。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我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寒意的秋风之中,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


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顶天立地的气概。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问: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总结:独立寒秋图 接下来他看到了什么呢?

“看”领字,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①对象――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②角度——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 俯瞰(鱼翔浅底)

③动静——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鹰击长空(动)鱼翔浅底(动) ④分总——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5色彩:山是万山,林是层林说明数量之多,江是满江碧透,红染说明秋色之深,争,击说明万物竞争,争先恐后的状态。(争,说明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样子,染,拟人手法,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总结:湘江秋景图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自古言秋多寂寥,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枯藤老树昏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清冷惨淡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

②探究——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作者的这种独特的情怀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作为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都不会伤感,不会消沉,不会颓丧。他在这样的困境中依然自信乐观,依然昂扬奋发,以火热的心观看秋色,使秋色丝毫没有古人笔下的萧瑟、凄凉,而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昂扬奋发的一幅湘江秋景图

与诗人所处的那个革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诗人的志向、胸襟、性格密切有关。(时-情-景)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仅是一介书生吗?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总结上阙]

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青年形象? 引导过程:

①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携”“侣”“同学” 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 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 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 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达成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②强化——你能在“同学少年”前加一个修饰语吗?(这是一批什么样的青年?)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达成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板书: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思考: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当年有记载是有一行十几人去湘江游泳,初学游泳,还有溺水的,毛泽东坚持冬泳的习惯是为我们熟悉的,真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计税三千里”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0b4a4fff705cc175527096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