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涉江》赏析

2023-01-09 11:38: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屈原《涉江》赏析》,欢迎阅读!
屈原,赏析,江》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出身贵族世家,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政治抱负,后来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不仅不重用他,反而疏远了他。这就激起了他对楚国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失望之余,就“驾一叶之扁舟,举世皆浊我独清”,自沉汨罗江。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篇离骚体的政治散文。诗歌开头即叙事,交代了写作的原因、意图及过程。从题目中可知,它是有感于国事而发的。它紧扣题目中的“涉江”二字。“江”即长江,在当时中国南方流经今湖北和四川两省之间,其地名如襄阳、江陵等均属楚国管辖,诗人正是以此比喻在现实社会里遭到打击迫害,被排挤在朝廷外的爱国志士。屈原诗所以写得好,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贯穿着一条鲜明的政治线索,那就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精神。诗歌表面上看去,是写诗人在清澈的河水边,身穿大夫的礼服,迎着和煦的春风,登上船只,正待渡江。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人们却看到了诗人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坚定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因此,读者可以把它视为一曲追求光明的战歌。

其二、三、四句:说明了屈原不与秦朝合作的决心,从“乘舲船余上沅兮”至“吾令羲和弭节兮”是对屈原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随着时光的推移,不断增加斗争力量的描写;“奋长袂而拥之兮”至“哀民生之多艰”是对群小误国,奸佞当道,屈原奋起抗



- 1 -


争的形象刻画;“哀吾生之无乐”至“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是对不能施展抱负,遭到谗害的悲愤和对群小害己误国的讽刺,这种反复咏叹,是《离骚》全诗的结穴所在。

第五、六句:屈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的斗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衣裳已在设计、制作之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胸怀抱负,出淤泥而不染。第七、八句:屈原爱国情怀的表达。“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艰难,我将上下而求索。诗人奔走于湘水之滨、沅江之畔,眼望江山,耳听民声,他的内心翻腾着强烈的爱国激情,抒发了诗人坚持真理、不怕挫折的斗争精神。最后四句:由楚地流向中原。“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表示要返回故土,完成未竟的事业。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2a9ad55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