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2022-08-02 08:0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统编,下册,教学设计,必修,单元



一字成课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堂公开课得有一条中轴线。课堂有了一条中轴线,就会显得有条理、不凌乱,还能避免“旁逸斜出”,给人一种清晰感,同时也能够更显教师的功力。从“为”这个既可以称作实词,又可以称作虚词的字入手。先来讲这篇文章出现的“为”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然后由这个“为”字牵带出更多相关的文言知识点。

除了文言知识外,文本内容的解读也至关重要。这篇文章共三段,第一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指出双方意见不合是所持政治主张不同。第二段是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论辩的关键。王安石首先以“名实相符”作为逻辑起点。接着指摘他的几个要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驳复。接着,指出“怨谤”之多是民族惰性和因循守旧思想的结果。最后指出不应该“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应该为国家尽心尽力。如果能把这些课文内容整合在“为”字下,这样既可以不离主线,又能够做到疏通文意,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 一、文言的突破点

1.“为”字兼有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类词性,在这篇文章中多达12次出现,把它们全部一一找出。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2) 以为侵官

(3) 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 (4) 为天下理财

(5)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6)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7)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8) 未能助上大有为 (9) 守前所为而已

明确::第⑴处"为”字和前面的"以”字,合在一起理解为“认为”。第(2)处同第1处。第(3)处理解为动词“算作是”。第(4)处理解为介词“替”“给”。第⑸处理解为动词“作为”。第⑹处“何为”是疑问助词,意为“为什么”。第⑺处理解为“因为”。第⑻处理解为名词“作为”。第(9)处理解为动词“做”。



二、文意的突破点 1)无在歧路

“歧路”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岔道”。在文中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见不和,那不正好是“歧路”吗?

“歧路”正是对应文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问渠那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对应“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



1




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面对这些责难,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所以说,这正是找到了论辩的“源头”。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国戍轮台。”

“尚思”对应文章的内容就更多了,特别明显的就是王安石找出了人们诽谤之多的深层原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欲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除弊”正好对应的则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三、逻辑的突破点

王安石是驳论的高手,甚至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驳论文就是出自王安石之手——《读孟尝君传》《答司马谏议书》作为一篇经典驳论文,逻辑的力量不可忽视。

1)司马光面对王安石变法指责王安石,他是怎么“为”的呢?

明确: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这是司马光的逻辑思维图。

2)王安石又是怎么“为”的呢? 明确:王安石首先以“名实相符”作为逻辑起点;接下来列举事实,阐明“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等四个“不为”,打破了司马光的思维推导链条,告诉别人“怨谤”不是由变法引起的。这一部分是在展示驳论中的“辨”的技巧。那“怨谤”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原来是由人们的积习——民族惰性和因循守旧思想引起的。这是驳论中的“究”的一面。再次阐述,即使“怨谤”也没用,只要是方向对的,就“度义而后动”,变革者不会为怨者所动。这是驳论中的“进”的部分。而且,在这三个环节中,王安石都非常讲究“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入的难堪境地。



四、主旨的突破点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敢想敢为,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至此,水到渠成。文章表达的主旨不就是敢想敢为的这种精神吗?“为”字再次扣合了本文的主旨。



五、一处反面例

笔者也就司马光来信写了一篇文章(片段)——《也答司马谏议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国家的臣子,我们理应为主上效力,尽心尽职,不顾惜个人的安危荣辱。当前,四境侵扰,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人心惶惶。吾等当有商鞅、屈原之志,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将改革进行到底。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一腔报国心,日月可鉴,望君实以大局为重,三思而后行。



笔者仿文太过于抒情,情感有余,理性不足,不能够彻底说服人。客观来说,眼泪在“法”的面前是无力的。而我们学生现在写的议论文,很多都是这种“抒情式”的议论文,没有论证力度,



2




所以这样的比对更加具有现实写作的针对性。由此推之,作为议论文,逻辑的力量的巨大的,是不可或缺的,再次扣合本节课“逻辑梳理”和“逻辑学习”的重点。



六、一朵锦上花

在本节课的最后,为了能让一节课始终围绕着“为”这个字展开,结尾特地送给学生带有“为的三句话。

第一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句送给少年时期的你们,愿你们少年敢“为”。



第二句: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这句送给中年时期的你们,希望你们中年能“为”。



第三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句送给老年时期的你们。更希望你们老有所“为”。



三句话给整节课画上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号。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3efe8e735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