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

2022-08-02 20:1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统编,木叶,学年,下册,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辨析“木叶” 与“树叶” “落叶” 等概念的异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体会本文学随笔的文体特征。 3.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本的观点。

【教学过程】

环节一: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导入

我们从小学习古典诗歌,诗歌的语言极为凝练,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会反复斟酌和推敲;即便是同一个意象,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落英”和“落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庚先生对诗歌当中“木叶”这个意象用字的思考。

()修改标题,字斟句酌疏通文意

《说“木叶”》题目中的“木叶”能不能换成“树叶”? 预设:

(1)古代诗歌中“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树叶”却很少见。 (2)从“木叶”到“落木”,关键在于“木”字,诗歌的语言差一点就会差很多。

(3)“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4)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明确:“木叶” 是文章的描述主体,艺术形象上具有暗示性, 因此标题中的“木叶” 不可替换为“树叶”。

()图表填空,推敲内涵辨析异同

联系文中诗句,在图表中填写“木叶”与“树叶” 的异同点。

提示:抓住文中关键句来比较“树叶”和“木叶”的差异,如第四段中“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中“‘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等。






明确:通过图示直观地展示“木叶”和“树叶”两个概念的异同点,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文中还有很多相近的概念,如“木叶”和“落叶”、“落叶”和“落木”等,同样可借助图表比较其异同点, 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学术观点。

环节二:深入研读,体会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修改标题,强化文体意识 1《说“木叶”》题目中的“说”能不能改成“论”?为什么?

明确:不能。“论” 体文更严谨,而“说”体文形式和语言更轻松自由,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也决定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2.“说” 的随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说”在文本中主要表现为观点的自由性和表达方式的灵活性。

()合作探讨,赏鉴表达效果

阅读全文,分析《说“木叶”》观点的自由性和表达方式的灵活性在文中的体现。

(1)特点一:语言表达灵动,具有口语化和形象性的特点。如: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然也可以。

明确: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与读者互动,调动读者思维。口语化的表达富有亲切感。

再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塞率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明确:文章不仅有严谨的论述说理,也灵活运用了其他表达方式。作者对诗歌进行形象化的联想,表达灵动,富有文学色彩,具有较为明显的审美价值。

(2)特点二:文中部分语言表达缺乏逻辑自洽性。 如文中谈及“树叶” 在古诗中的使用频次,第二段中:“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 “那么‘树叶’ 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在第三段中:“‘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明确:“不常见 ‘无人过问” 与“很少见人用它”,语言表达前后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随笔往往是作者闲暇时率性为文,把某一方面的心得甚至是有感而发的想法告诉读者,以不如学术文章逻辑严谨。



环节三:拓展延伸。培养读者批判意识

()师生研讨,辩证看待观点

PPT《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l0次,用“落叶”47次。《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 50次,“落叶”93次。

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

作者观点:文中第二段:“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明确:与提供材料相比,作者的观点显得证据不足甚至武断。在表达观点时,具有随意性,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断,文本观点的准确性有待商榷。


你是否同意文中作者的一些观点?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出证据。 预设:

(1)同意作者观点

证据:李白的《秋思》中“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使用的“木叶”符合文中的观点,有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有疏朗、清秋的气息。 (2)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明确:林庚先生说,“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而“秋姿自发生,木叶啼风雨。”(李贺《伤心行》)中“木叶” 搭配,不带有干燥之感。 林庚先生说,“木”带有疏朗之感,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花木深”,“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杜甫《雨》)中“万木云深隐”等,“木”则表达为饱满、绵密的意思林庚先生说,“木”暗示的颜色是黄色,使用在秋天,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中“草木深”描绘的是春天草木繁茂的景象,“远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佳木秀”则描绘的是夏天树木繁阴的景色。

()思辨探究,培养批判思维

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预设:

( 1 )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的理由:“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更恰当。“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

(2)赞成“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由:“木和“树”都是仄声,在平仄上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和谐。正如杜甫《登高》中使用“无边落木”而非“落叶或“落树”,“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

提示:开放题。学生可从音韵、搭配、意境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辨,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学积淀,在和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中读出自己的观点,明确阅读学随笔应具有读者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76aacc6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0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