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角度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

2022-11-20 08:18: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角度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欢迎阅读!
古诗词,中国,角度,不可,英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角度看中国古诗词的英

作者:丁媛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

摘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本文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造成的障碍。认为不可译性通过再创造可以转化为可译性。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古诗词;翻译

作者简介:丁媛(1983-),;女,西安人,助教,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在读,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23-01 一、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卡尔·威廉··洪堡在对语言本质特性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一种辩证的观点对翻译问题进行了阐述。他将语言视为两个方面的统一:既将语言视为一个系统,同时又将语言视为一个具体操作过程,即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根据这种语言观,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的二元理论。

洪堡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将语言与世界观相联系。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具有的形态各异的世界观,才造成各种语言之间的实质性差异,而这种语言的实质性差异又导致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即人类语言之间是没有共性的,这是支配人类语言的法则。因此,原作与译作之间自然不会存在可能进行翻译的融合关系,两者之间必定存在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出不可译性是洪堡将语言系统视为交际的符号工具而得出的结论,是以一种相对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具体言语中静止的和动态的因素的相互作用,语言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因此所有语言又都是可译的。 二、古诗词的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学翻译的所有类型当中,诗歌的翻译可谓是最困难的。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诗歌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复杂的意象,它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诗歌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其语言具有音乐性。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当中,古诗词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闪亮的明星。要将这些文化遗产的魅力展示给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读者就需要译者来承担起桥梁的作用,那么诗歌究竟是可译的还是不可译的呢?

很多译者认为诗歌根本是不可译的。因为诗歌往往讲究措辞的简洁优美,韵律上的音乐感,尤其是中国古诗语言凝练,意蕴丰富,常常存在较大的模糊性,诗人渲染一种诗化的意境和浪漫的氛围,将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完全的忠实。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诗歌具有不可译性。诗歌的不可译性是由很多方面造成的。 三、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分析

首先,从语言本身考虑。语言的不可译性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不同民族在音系,语义和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翻译过程布满荆棘,甚至造成一些不可逾越的鸿沟,形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有着天壤之别,因语音系统差别而造成语音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中文重意合而英文重形合,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古诗英译的极大困难。

其次,从文化背景考虑。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以自身的文化为起点来认知和理解外围的其他文化。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此过程中译者能否准确地认知原作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境取决于译者对不同文化和行为习惯的认知。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都由本民族文化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同样的语言符号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理解,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此外,从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来考虑。欧美自古受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影响,思维缜密严谨,性格豁达,写作时风格直率坦诚,不绕圈子开门见山。而中国则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为细腻委婉,喜欢含蓄的表达。中国诗歌重视感性的直观把握,多是粗线条的勾勒客观物象;而西方诗歌则重视理性的逻辑分析,进行写实性的描写刻画,常将主体的议论抒情加入其中。这些思维方式上的特点也造成了诗歌翻译的巨大难度。 四、结语

语言的不可译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不可译是指某些语言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可译的,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又是可译的。这类不可译性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傅仲选,1998)。因此认为诗歌是根本无法翻译的这一认识未免过于极端,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每种语言的诗歌虽然所用语言不同,但是诗人的灵感和情怀却是息息相通的,如同音乐一样是超越国界的。只要对原诗的思想,感情,意境,韵味有着深切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又对译入语的语言和韵律有着良好的理解和掌握,完全可以在保持原诗的风格和艺术魅力的前提下将其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译过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语言的美。诗歌翻译应该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由于汉语中的平仄和对偶等形式无法完全译成英文,在诗歌翻译时就应该摒弃逐字逐句直译的方法,而要在彻底理解了原诗的思想,感情,意境和韵味的基础之上,用符合目标语言韵律和美感的语言将其翻译出来。这一个过程可谓非常艰难,因为它要求译者将原诗嚼碎了,消化了再用新的语言酝酿出来,即鲁迅先生所谓的再创作。许渊冲先生在这一点上认为译诗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等于原诗,也不能不留下再创造的痕迹。因此,诗歌的不可译性也是相对的,问题关键在于可译度。不下水的人是永远不会学会游泳的,古诗词的英译也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精益求精,这样不可译性也可以转化为可译性。 参考文献:

[1]李思孝,简明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4]乔曾锐,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北京:中华工商联和出版社,2000 [5]尤金A.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久生译,乌鲁木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171211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