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2023-04-04 14:2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主要教学理论流派》,欢迎阅读!
流派,主要,理论,教学

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理论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

1)鉴于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那么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教学的过程,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的传授是可以控制和强化的,这是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方式;

2)鉴于重视强化对学习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回去,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强化。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学者斯金纳(Skinner, B.F.)提出的程序教学理论。程序教学指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按照逻辑变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流派,它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规律,很多方面直到今天都对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提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和强化等。但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提出的心理学观点,有些很难直接迁移到人的身上。它强调外显行为的变化,无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内部心理过程;它可以解释低级学习活动,但不能解释人的高级思维过程。因此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到诸多的批评和挑战,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开始出现并成为主导的理论,这就是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认知心理学对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

1)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2)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强调原有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作用;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在这些影响之下,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主张。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结构。跟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同,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所谓“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指的是某一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关注知识是如何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的,强调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发现法。发现法强调学习中的顿悟和理解。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发现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内部动机强调的是基于学习者本身的


需求而提出的内在动机。发现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这就是内在动机产生的前提。而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就为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划分标准。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形式,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合乎非人为的实质性的标准,而且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所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兴的教学理论。受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影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本身的特点:

第一,关注知识是如何从一种动态的互动中形成的,认为知识是认识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在建构主义视野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个体自己决定。建构主义教学由此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行为;要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在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发展的同时,并不排斥外部的引导,但是反对简单的直接的知识传递。

第二,重视学生的学习得以发生的要素。真正的学习需要四个要素的支撑,它们是情境、合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情境也就是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景,学习总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情境影响着认识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合作强调社会互动对意义建构的作用,而对话则是经验和智慧分享,尤其是社会文化团体的影响不可忽视。所谓的意义建构,也就是形成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理解与认识。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角色。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根据这种要求,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经验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提供一个相关的知识建构的环境,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通达教学等,这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具有很大的启发。

20世纪末,欧美国家在学习理论和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一种新的理论流派,被称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一种很复杂的理论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它比认知主义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同时强调学习的情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对认知的作用,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 在知识观方面,建构主义强调:

1)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不能脱离认知主体而独立存在;

3)知识并非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知识具有不确定性; 4)知识具有个人性和情境性。 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主张:

1)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而不是从环境被动接受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3d1964d4b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