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范文 07《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影评

2022-07-06 21:00: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影评范文 07《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影评》,欢迎阅读!
影评,故宫,纪录片,范文,文物

大国文物,小匠精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影评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一群在故宫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展现了可贵的的工匠精神。大国文物,小匠精神,圣神的文物,因为他们,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长。纪录片主要从钟表组、陶器组、青铜组、木器组、漆器组、镶嵌组、织绣组、书画修复组这几个方面入手,展现了我们敬仰、引以为豪的古文物的修复过程,文物再一次。影片在创作上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一、影片大量采用同期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并增强说服力。 首先在同期声(包括采访)方面,纪录片中尽量少的运用背景音乐和解说词,而更多的时候选择使用现场的同期声。创作者非常注重倾听这些工作者的心声,他们的话发自肺腑,所以也更有说服力。青铜组王有亮谈到在做复制品的时候其实是一种练习,模仿的越像,越有利于修复工作;陶瓷组王五胜在修复唐三彩马时,则强调与商业修复不一样、不能修复的一模一样,不然就会有创造性修复的嫌疑;钟表组的王津谈工作需要有兴趣、有耐心。织绣组不能化妆,不能喷香水。他们在边工作的时候说的这些话,看似平淡无奇,但是确有深刻的哲理。

同期声的合理使用使得纪录片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观众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理性的认识这些文物,以及工作人员。 脱去工作者身上神秘的面纱,他们和大多数的工作人员一样,朝九晚五的上班,只是他们责任更重,任务更艰巨。

二、创作者非常善于画面细节的捕捉,为影片的画面增加了表现力。 在纪录片中长镜头是最经常使用的,本片也不例外,导演经常利用长镜头和大特写镜头来展现细节。在修复海南黄花梨柜子时,用各种小刷子处理灰尘,子的花纹通过镜头的放大细节处理,表现了文物的精美和它的价值。三彩马的细节打磨,为了让马还原的更为符合历史,王五胜老先生认真的对比了各种马的形体造型。织绣组清洗灯穗时将水倒在刷子上,减轻水的冲击力,保护文物。镶嵌组的雕刻不仅追求形态一致还要求颜色上的和谐统一。通过一点点手绘然后雕刻、拼接。漆器组亲自去采漆,描述采漆的细节,V型刀口等。创作者利用特写镜头能有效的展现修复文物工作的精工细作的过程。细节的生动刻画使得画面表现更具张力,也是纪录片成功的保障之一。



三、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说词是纪录片中能起到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作用。在本片中,一方面本片的解说词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补充和扩大了画面的内涵。例如:唐三彩,不是指只有三种颜色,而是多彩的意思。瑟的介绍,运用古诗琴瑟友之起到了整合画


面内容,突出重点。另一方面解说词在必要的地方做出解释和说明,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片解说词的特色还表现在幽默性方面。慈宁宫号称三百年没有男人进来过的地方;去院外抽烟,号称是做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从故宫出来就像从几百年前穿越回来。朴实有趣的语言为纪录片增了不少活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不同于大众题材,片中有其独有的特色之处。录片是生活工作中的一点一滴中缓缓展开,用最平凡的生活表现出小匠精神。们的工作中有高度集中,但是也有欢声笑语,有忙忙碌碌,也有闲暇时打杏子的乐趣,在北京这个商业大都市,这也是一种享受。最朴实也就最震撼人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4c54bed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