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8 01:3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仁》,欢迎阅读!
仁



按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说解,仁有三种解释:1)仁,亲也。从人二。2)仁,从千心作,即。3)古文仁或从尸,即 。学者们考证字的来历多是以此为引用来探求

字初型的。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另外一种理解: 仁,仁字由组成,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的古文,本人认为与上的意义相同,指上天的。如此,字的意义则是上等人、管理者等层次比较高的人的

意义。仁者爱人的意义上等人或者管理者要爱护百姓,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什么叫仁?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就是说要以人为本。孔子的爱人是一种博爱,包括爱自己。他的社会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生时都一样,善恶之习是后天形成的。他强调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圣贤,可以成为君子,主张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是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人人都有权追求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争取自己的幸福,这

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现代人权的思想。 儒家的仁是否含有人权与民主思想?学术界的看法是肯定的。成中英(美国夏威夷大学)指出,1687年儒家经典传到欧洲,西方人权创始人洛克等深受儒家经典启迪,儒家哲学

人性伦理或德性伦理是现代人权的哲学基础。

儒家认为要做到仁,最重要的就是忠和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所以历代皇帝无不倡导孝治天下 说到忠就不能不说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君主制,他认为忠君是有条件的,就是君要对民施仁政,要爱民,与民同乐,以民为本。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封建社会现实存在的官本位针锋相对,从这种对立中突显出民本是民主的萌芽。 学术界对民本是否含有民主思想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民本潜藏民主价值观,理由是孟子认为民意就是天意,民心就是天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为天,这就使天子君权天


包含了君权民授的思想。再者,孟子认为当君主成为独夫民贼,人民推翻他是天意,而天意在中国文化中即是宇宙之道,即是合法,这就承认了人民有起义权。陈启智(山东社科院)指出,起义权被写入《法国人权宣言》第35条,要比中国晚了2000多年。当然民本不等于民主,但西方民主毕竟是商品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中国在2500年前的农耕文明

时代就能提出民贵君轻理念,这是奇迹。 怎样才能做到孝,做到忠呢?孔子在《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可见《孝经》中的孝子形象还是有个性,有抱负的。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怎样尽忠尽孝更强调三纲,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有的学者指出,三纲原是法家提出的,后为儒家接受。三纲规定的君臣、父子和夫妻关系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人格依附关系。这种被现代人视为糟粕的三纲在封建社会初期未必是错的。那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生存斗争的严酷,不可能提出民主制,不可能在君臣之间,父子之间讲平等。但三纲中的人格依附要有个,不能过分压抑人的个性。只要不过度,保持孔子所说的中庸,儒家传统与当时的生产力还是相适应的。我有理由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在大唐盛世,这种人格依附关系是不过度的。别忘了在公元3世纪13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在全世界领先了1000多年。唐朝开国皇帝唐太宗曾立志富万民,民众上告,沿途还有官费资助。这说明儒家民本思想切切实实对那时的皇帝产生过影响,

就了我们民族过去的辉煌。

我认为,可以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代表性文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30befdf705cc17552709e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