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

2022-04-26 05:2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乡土中国》有感》,欢迎阅读!
乡土,有感,中国



读完《乡土中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虽然是社会学的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预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望而却步的理论术语,读后却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叙述,纵然在今天,在接受了完整的信息时代教育的我们看来,也有种会心一笑的感觉。因为这种乡土气息,早已与我们的文化交织融合,不能分离,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结构如何变化,中国,依然是那个“乡土中国”。

我对这种乡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兴趣,在这本书中与此有关的描述有:“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的守着这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等。在我个人的理解,作者认为这种乡土气息是缘自中国几千年来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社会结构的形成自然与中华文明形成最初的环境有关。

文中开篇就指明了乡土社会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乡土性,也是整篇文章的基础。正是在乡土性的基础之上,作者延伸开来得出了很多结论。乡村社会的乡土性导致了不流动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乡土社会的特性:礼俗社会,文字的相对不重要性,差序格局,无讼无政,家族的基本结构,血缘社会等等。整篇文章是一种横向思维的视野,将乡土社会不同部分的不同特性以此剖析。

在整本书中,我觉得,作者所在意的,就是“凝固”与“变迁”两个关键词。第一到八章,都是对乡土社会之“凝固”的白描,由于植根于乡土带来的不流动性,使得乡土社会在费老的描绘中成了一幅凝固的社区画卷,这构成了与现代社会的鲜明对比;从第九章至第十四章,除“无为政治”一章外,其余均可看到变迁的主题,而上述变迁的过程虽然缓慢,却也是不可遏止的,因其变迁是受内生因素的变化(这种内生因素的变化来自于人类智识水平的提升及由此带来的文明交互渗透及碰撞)而发生;虽然不可遏止,却又是缓慢的,因为导致乡土社会变迁的内生因素本身,也只能是缓慢变化着的。


从书中对乡土文化的产生与农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叙述,我想到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也是源于最初的环境影响与发展过程中受自然条件的干预。们将人类文明分为两个大的体系: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西方文明的代表就是古希腊文明;而东方文明的代表自然就是中华文明。

读完《乡土中国》这本书,我还想到了: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环境,人在不断的认识环境、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同样的,人类的生存也从未离开过自然,人类在不断的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历程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性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b8b54fa0c22590102029dc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