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决策、执行、监督的“三权”分立

2023-03-10 20:4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财务决策、执行、监督的“三权”分立 》,欢迎阅读!
分立,决策,执行,监督,财务

财务决策、执行、监督的“三权”分立

作者:杨明霞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9



杨明霞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监测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要:中国自2010年以来,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折射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经营的不足。我国事业单位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其经营管理不善使得事业单位无法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发挥其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尤其的财务的“三权”处理不当,即表现为对财权的配置缺乏合理性、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财务运作机制,这都加大了事业单位管理的难度。笔者旨在对事业单位财务“三权”分立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三权”分立;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075-2

在我国社会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事业单位也加大了对其财务管理的重视,其财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事业单位由现有的“公益性”正逐步向“综合性”转变,其市场性质也得以增强。既定的、固定的财务支持模式也使事业单位的经营倾向于固化,缺乏创新的动力,事业单位对“三权”分立的问题也缺乏完善的处理措施。“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核心是司法权、立法权以及行政权相互制衡,而在事业单位中,其“三权”分立问题主要是针对财务的决策、执行以及监督三方面。但是目前事业单位在其财务“三权”分立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效、合理地配置事业单位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种权力,已经成为目前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事业单位的财务“三权”简介

1.财务决策权

对事业单位而言,财务决策权是指其根据财务目标的总体要求,从一些可行的财务活动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权力。财务决策权涉及到方案的策划、选择决策以及决策后果的承担等问题。事业单位的每一级都应有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并配有相应的财务权力以及责任即费用控制权、资金的融通与调配的权力等。事业单位内的每一个部门的有力配合是财务决策成功的推动要素之一。因此,应当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由上至下、上下结合的财务决策机制。

2.财务执行权

财务执行权是指实施财务决策的结果即最优财务活动方案的权力。方案制定环节结束之后,需要由相关的部门与人员执行上述环节的决策,并赋予相关的权力。财务执行权涉及到执行者如何进行财务等方面活动,比如投资、支出、财务成本以及控制等问题。事业单位在财务决策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单位的业务性质、组织架构等因素,通过财务管理以及利益共享机制来控制与协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

3.财务监督权


201241日,我国颁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一章第四条对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做了相关规定: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权主要是对财务的决策和执行权力进行制约,督促事业单位进行财务活动程序的科学合理性,对财务决策的执行进行法制化管理,以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和执行满足其需求。事业单位通过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等,监督、管理内部财务违法行为,保证单位内部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事业单位有关财务“三权”分立的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决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的模式对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影响极大,这使得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的决策时出现大量的弊端。事业单位在进行相关经营活动时比较倾向于短期的目标,而缺乏对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考虑;且我国传统文化中“家长制”的文化影响比较严重,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在财务的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决策的主导地位致使事业单位有关财务的决策缺乏整体、系统的协调,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被排斥在决策群体的范围之外,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范围过于狭窄,也为受贿、腐败提供了便利;集权化的决策使得来源于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反馈的真实信息无法被采纳,决策者与真实会计信息的不对等,致使有关财务的决策欠缺合理。

2.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财务执行机制

事业单位财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财务执行的强弱程度,事业单位内有关财务执行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单位内高层领导缺乏财务方面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不重视财务工作,这源于其经营资金来源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财政的缘故;其次,事业单位领导者对财务决策的制定投入相对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在决策执行这方面缺乏相应的投入,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最后,事业单位内部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权力以及责任感,创新和主动性逐渐泯灭。

3.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财务监管体系

对事业财务的监督和控制,能够保证其各项经济业务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事业单位目前虽然有一定的监管法规,但是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形式上的监管并未达到其效果。事业单位各部门关系错综复杂,利益关系相互交织,缺乏严格的财务监督进行管理。单位内部的监督建设效果不明显,仅在形式上有所表现;其监管一般只倾向于在事后进行,缺乏对事前、事中的管控。监管制度的欠缺还体现在缺乏专门的机构及监管标准;同时,监管的方式也欠缺规范和透明化。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三权”分立的对策

1.改善事业单位财务决策的状况

科学、合理、全面的财务决策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控极为重要。而事业单位中利益相关者决策权的缺乏,使得事业的单位的决策缺乏合理性,逐步使得事业单位的决策权集中在单位内某些人的手中,对资源的控制,加大了一些企业违法违规取得项目的可能性,为腐败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决策时,要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将决策权独立出来,并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以保证决策的合理性,避免受到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干扰。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为其未来的发展、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因此,在决策时,要将财会部门反馈的会计信息纳入考虑因素之中,使得财务决策有权可依,有理有据。


2.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执行机制建设

健全的执行机制能保证事业单位的决策得以贯彻实施。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执行机制中,建立完善的财务人员体系,提高单位内部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经营效率,改善财务决策的执行效果。首先,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执行人员进行再教育,切实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以及业务素质,符合岗位的需求。其次,设定岗位要求,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岗位需要财务人员持会计证等上岗,对已有的财务人员,要根据其上岗资格、工作能力、经验等择优上岗。最后,要定期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奖优罚劣,对会计岗位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使得岗位的需求与人员的能力相匹配。同时,要赋予财务执行者相应的权力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降低其受外界干扰的可能性;并通过良性的激励机制以及考核机制,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以及主观能动性,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高效率进行。

3.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监管机制

对事业单位财务的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管,可以真实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反映,进而控制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监督时,要通过立法等手段制约监管者的权力,防止其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三权”的合而为一。在事业单位内可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引进具有法律以及行业知识的人才。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督制度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并保证监督人员在事业单位的独立性,并对监管责任制加以完善,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等,明确部门、岗位的职责。事业单位财务监督还要明确监督不仅要针对事后,还要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确保整个过程都在事业单位的控制之中。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将会愈加突出。因此,建立高效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以及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罗翔.浅谈企业财权配置[J].财会通讯,20105.

(责任编辑:王兰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d4ceb0800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