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叙事

2023-01-20 17:2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图像与叙事》,欢迎阅读!
叙事,图像

图像与叙事

作者:王祝昕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



王祝昕

(西北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要:图像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作为一种叙事媒介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如远古时期的壁岩画。随着小说的兴起,图像作为小说中的插图,与小说中的文字共同叙事,把叙事从时间转向了空间。图像叙事分为全像和绣像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都具有着叙事的功能。小说中插图的产生不仅完善了小说的叙事功能,把文字和图像完美地结合,同时给读者带来了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图像;叙事;叙事功能

中图分类号:J061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58-02

叙事,顾名思义就是讲故事。叙事就像人类的本能一样,与生俱来,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出现。在文字出现之前,远古人就懂得用壁画、石刻来记录他们的生活。叙事的范围很广,除了狭义上的小说叙事,以及最常见到的口头叙事之外,叙事学可以简单的分为文字叙事和语言叙事两大类,在人类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叙事的踪影。无论是一首唐诗、一曲宋词、一幅壁画、一曲童谣,还是一组漫画、一段广告、一场话剧、一部电影,其本质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来反映作品的思想。

纵览人类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图像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发展史一样久远,并且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展开传播。图像的传播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影响着政治局势、科技发展、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并且图像叙事还以视觉文化的发展视角,广泛应用于哲学、美学、社会学乃至传播学。从学理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人类的“类语言倾向”赋予了图像意义生成的可能性。在当代,视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叙事由单纯的文字叙事向图像叙事的转变成为必然,而图像表意传统的兴起以及文化的大众化和时代化也同时促进图像时代的到来。



文字叙事是以文字的方式为媒介来讲故事,由此视觉叙事与文字叙事的主要差别是其叙事媒介,视觉叙事的媒介是视觉方式,如距今上千年的原始时代早期的壁岩画就是典型图像叙事的例子。西方叙事的不断兴起使得叙事学理论在国内也同样引起了一些关注。文化的“视觉转向”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科学方面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文字叙事是通过文字的叙述进行抽象的叙事方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也就是说人们在接受文字的叙事过程时,都是通过自身的思维来对其进行理解和阐释的,由此可见文字叙事是线性的叙事,而视觉的图像叙事则与此不同。图像叙事把所需要阐述的故事直观的通过图像表

现出来,从方式和角度上与文字叙事有着本质的差异,图像叙事使得叙事对象更为立体和清晰。

视觉图像在传达信息的时候,所传达的信息不光要准确无误,让接受到信息的人们能明白图像所要表达的意义,与此同时还要做到符合“形象预期”,通过形象指代的方式使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一致,才能找到结合点,从而产生视觉的效果,产生相同意义的图像。若在一幅图艺术作品中“没有隐含着某种观念,就不能把它称为象征性的艺术”[1]。就是因为有观念上的象征,才可能产生形象上的意义,反之,只有通过在意义上对其进行准确地阐述才能使得图


像媒介在传播中产生最大的效用,才能体现出以图像作为传播媒介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然而由于图像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受众体是多种多样的,拥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甚至是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这就使得受众体在对图像信息的理解上有着一定的差别,由此而产生的图像意义就有可能大不相同。图像其实只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符号,是一种符号文化,因此,相同的图像符号用在不同的场合中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对于视觉符号的理解不仅仅需要对其表面图像所产生的意义进行理解,更要对图像所处的场景进行理解,把图像与场景结合起来,从而挖掘其深层次所表达的意义。正如语言学中符号的重要意义,一个相同文字组成的句子,若其符号放置于不同位置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视觉符号就是通过图像元素的多向度特征来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以此来产生具体形象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没有形象的概括就没有视觉的象征,相比较文字符号较强的描述功能,图像必须选择一种为众人所理解的选择性代码,可以使图像制作者筛掉特定的信息,而只转译出接受者感兴趣的特征[2]。如果要被大多数人所识别,这种高选择性的图像编码就必须成为文化系统中可被大众所接受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性的特点才使其不同于直觉的经验型特征,因为没有任何符号注定指代任何事物,如果这种意味不是自然的,那它一定具有文化内涵[3]。由于符号具有这种任意性的特点,使得处于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受众体受到自身语境的影响,可能对图像

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可能形成自身特有的象征物,同时也形成了社会中一种普遍认同的意义。



在小说中,现代小说家运用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和多种组合,采用了新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具有更强的空间感觉,使读者在接触到小说中的文字时便可在脑海中产生丰富的画面,但是小说的空间叙事功能与图片所产生的视觉形式不同。然而电影却是语言与图像两种艺术完美结合。电影的产生不仅仅赋予了语言文字叙事空间性,也使得图像叙事更加具体与生动。与此相似的一个理论就是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如《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要使诗画一体是很困难的,不光诗要精彩,画也要绝伦,换句话说就是诗画双能。语言文字和图像图画的互通同时也是人类自身需求的确证。孟子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性也”[4],就表达了这个观点,《周易》中更是深刻表达了“目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我国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和壮大,使得书上在出版小说时在原先文字的基础上,适当的插入了图片作为装饰,想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而发展小说的销路。小说中的插图可简单分为绣像和全像两种。所谓绣像,没有虚实功能,在小说中只是简单地作为装饰,不涉及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而全像则不同,全像是根据小说中的情节所插入小说中的图像,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涉及到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鲁迅指出:“明清以来,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全像)。那目的,大概是在诱引未读者的购读,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5]在元代,小说中的插图大多采用全像,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插图对于小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承担了小说中的一部分叙事功能,是对小说情节的及时补充。

虽然图像是图像叙事的媒介,文字是文字叙事的媒介,但是两者在叙事过程中并不相互排斥,相反,在叙事过程中,两者经常交织在一起。图像叙事不过是把原本通过文字所描述的叙事场景,用空间艺术的形式,通过图像来表达,是一种时间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变。小说中的插图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这就使得对绘画对象的选择有了一定的难度,必须选择最能体现小说章节的一个场景或是对小说章节概括性最强的一幕进行绘画。

如《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元朝的郭居敬以24个孝子的故事为创作灵感,所创作出来用来弘扬儒家伦理思想中“孝”的核心思想的书,至今千百年仍然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传统美德。在《二十四孝图》中不仅仅有文字形式的小说故事,同时对于每一个故事都配备有图画。其中《亲尝汤药》的故事是讲,在公园前202年的西汉,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非常孝顺,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d7ee01b40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