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随笔

2022-12-07 07:3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亡羊补牢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亡羊补牢,随笔,教学

《亡羊补牢》一文教学随笔

——柴淑华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

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已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已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

者的心灵。语言方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我认为,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包括感悟语言文字的含义、感情色彩、构成方式等。很多人都认为,培养语感要在描写景色物 体的文章上来培养,对于寓言这种文体,没有什么好训练的。其实不然。在像《亡羊补牢》这样一则短小的寓言教学中,我班级的学生同样得到了语感的训练。他们品读的不是景物的句子,都是表现人物心理想法动作的句子,同样能读得那么自然、亲切。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读了一段文字后知其大意的能力。《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教学的时候,在学生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什么。知其大意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在品评句子中培养语感。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品析每一个句子,特别是让学生反复读养羊人前后说的话,品味养羊人的思想变化,使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也体会了补牢中“补”的作用。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准确地把这则寓言的寓意说了出来。最后,就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再演一演,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果然,大家的学习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还有的登台表演。因此我认为,培养语感,是每节课必要的训练,而不是某篇课文的任务。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上好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训练。相信学生会在你的训练中,达到最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324016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