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初探

2023-04-23 14:0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初探》,欢迎阅读!
初探,教学设计,追求,理解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初探

作者:韩宇

来源:《求知导刊》2019年第29

要:逆向设计的概念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这个概念对于今天教师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转变教学方式颇有启迪。本文依据逆向设计思路,初探教学设计的新模式,旨在找寻为理解而教的新路径。 关键词:逆向设计;地理教学;教学设计;荒漠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9-0068-02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对于正在深入进行基础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更是如此。笔者有幸阅读了这本书,从此便视若珍宝,爱不释手。这本书中令笔者感受最深刻的便是逆向设计概念,这一概念对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学习的知识?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设计是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虽然教师在习惯上总是考虑教什么、如何教,但现在必须转变观念[1]。这本书中明确了逆向设计的方法,认为教师首先需明确预期结果,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之后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教师需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如何了解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最后,设计体验学习教学,只有明确预期结果和评估证据,透彻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才能真正从细节处做好教学计划,这也就是全面的教学活动。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第一节内容。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必修3模块研究的便是区域地理,即区域发展和区域建设以及区际之间的联系。而本节课是区域地理的开篇,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这不仅是一节课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以此让学生领会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笔者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确定预期结果

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理解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荒漠化的类型及分布,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了解荒漠化的过程;认识到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师明确了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整个课堂教学


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有序展开,所有教学活动便不会漫无目的地开展,指向性更明确,课堂有效性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荒漠化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可将其确定为大概念,大概念是为理解而教的核心,能使分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意义。结合本节内容与学科知识体系,经过认真探讨后,教师确定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荒漠化。笔者对荒漠化的概念做了深入的研究,以这一大概念引领本节课的教学。在正式上课之前,笔者与学生进行了预习交流,获得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了一定的学情,为后续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预习交流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荒漠化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很多人误以为教材阐述了荒漠化的概念,就把它当成课上预习的一道填空题或其他形式的问题一带而过,认为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教材上有的内容,课上就不需要详细阐述。但是从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无法抓住这一概念的本质,此时教师应设计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思考:学生通过哪些真实的表现性任务证明自己达到了预期的理解目标?通过什么标准评判理解成效?因此,教师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来思考课程。当然,收集的证据既包含传统的测验和考试、新任务和项目、观察和对话,也包括不同时间内学生的自我评估。例如,本节课笔者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阐述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如何判断学生是否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呢?直接证据就是学生能否说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气候、植被、土壤、水文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理解荒漠化形成原因至关重要。 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有了明确的预期结果和合适的评估证据后,教师能够真正从细节处做好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开展活动。笔者将把荒漠化概念的教学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在一起开展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而且能教给学生运用地理思想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的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教材中提到,荒漠化是土地的退化,因此理解土地退化至关重要。土地退化是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导致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变过程。土地的生产力和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密切相关,此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气候、生物、土壤、地形、水文五大要素相互作用的示意图,创设情境,分析五个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他要素对土壤的作用。笔者采取课堂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理解荒漠化的概念,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然后,笔者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第一个问题是荒漠化成因。这部分内容在之前的教学基础上开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全可以自主解决这一问题。在讲解人为原因时,笔者为了避免生硬的过渡,特意找到内蒙古西部地区近六十年来荒漠化扩展面积的变化数据,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观察得出人为原因对荒漠化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结论。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教师应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就本部分内容而言,通过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教师总结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在遇到其他区域荒漠化问题时能轻松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材设置了第22页活动问题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以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迁移和应用。第二个问题是荒漠化防治对策。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经济特点不同,荒漠化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教師从荒漠化的成因入手,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相应的对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综上所述,如果不能明确教学的预期结果,如何知道教师的设计是适合的,还是随意的呢?只有明确预期结果,教师才能专注于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结果的内容和方法。总之,最好的设计应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才能形成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当然,逆向设计是寻找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之一,要适当采纳,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美〕格兰特,〔美〕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韩宇(1982.3),男,内蒙古乌兰浩特人,中学一级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35b3982e6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