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2022-03-27 05:49: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欢迎阅读!
太宗,注释,分析,全文,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



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



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



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



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



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



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大道哉!

【作品注释】 ①长(zhǎng:生长。

②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③浚(jùn:疏通,挖深。

④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⑤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⑥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⑦域中:指天地之间。

⑧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⑨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⑩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殷忧:深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吴越为一体: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与越国,当时两国之间长期为仇,战伐不断。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 [] 。另作“胡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简:选拔。 效:献出。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作品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


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思考与练习】

1.请谈谈“十思”的内容及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2.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3.谈谈本文的谏说艺术 【链接】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魏征传》

史臣曰:臣尝读汉史《刘更生传》,见其上书论王氏擅权,恐移运祚,汉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郁,极言而不顾祸患,何匡益忠荩也如此!当更生时,谏者甚多。如谷永、杨兴之上言,图为奸利,与贼臣为向导;梅福、王吉之言,虽近古道,未切事情。则纳谏任贤,讵宜容易!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一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眺,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太宗用之,子孙长世。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

此魏公贞观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谓人君敢于纵情傲物,不积道义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约言之,总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复有《十渐不克终》之疏,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见长也。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

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簿并传。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二

评解以文论,总冒总收,有埋伏,有发挥,有线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笔,排奡雄厚,不尚单行,最合时墨;以理论,忧盛明危,善始虑终,虽古大臣谟诰,不过如此。疏上,太宗即纳,此魏公所以称贤相,而贞观之治,亦几于古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36fa947ef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