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23-04-04 10:0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欢迎阅读!
论战,下册,教案,语文,年级

20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二、教学新课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认准字音】 曹刿(ɡuì 肉食者鄙(bǐ) 战于长勺(sháo 登轼(shì)而望 弗(fú)敢加也 小惠未偏(biàn 【字词解释】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间(jiàn):参与。 察:明察。 情:实情。

从:随行,跟从。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凭、靠) 必以(按照) 必以分人() (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学生讨论后,先几个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四):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曹刿的身分怎样?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3.对于这三方面: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4.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你该怎样全面地评价鲁庄公?对你有什么启示? 点拨:一、从他的鲁莽,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的角度评价

二、从作为一个国君能允许一介布衣来参与国事,并听从他的正确指挥的角度来

评价

启示: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谈: 1)、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2)、不掩饰自己的缺点

5.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6.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7.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8.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

明确: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五):把握人物形象

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出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出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出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80f6e20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