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素材 新

2023-01-28 22:34: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素材 新》,欢迎阅读!
鲁迅,拿来主义,素材,语文,高中



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昨为深圳市民做演讲,提出“鲁迅死于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

昨日,市民文化大讲堂请来了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做演讲,题目是《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虽然昨天一直下着大雨,但这并不能阻挡市民前来听课的热情,人民大厦的多功能厅与往常一样坐满了积极的听众。演讲结束之后,听众还和林先生就鲁迅的文化思想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十多年前,林贤治先生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写过:“鲁迅死于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昨日,深圳市民对解读鲁迅表现出来的热情使得这句话得到了最佳的诠释。

林贤治讲到,“鲁迅死于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这句名言曾经使他和圈内的学者引起过笔墨之战。曾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那么,到21世纪是鲁迅的还是胡适的?林贤治认为,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命题:首先要看时代的变化,即从20世纪过渡到21世纪的变化;另一个方面是鲁迅自身的思想结构。鲁迅思想中有一些是不会过时的,换句话说,是永恒的。有一些东西因为时代的衔接,过去存在,现在还存在。所以,认识鲁迅的精神结构、思想结构非常重要,从这就可以研究21世纪和鲁迅之间的关系。而普通大众如何才能理解鲁迅那样博大精深的思想呢?林贤治简要地概括为四个主义和一个核心。

怀疑主义: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

有人说鲁迅是多疑的,鲁迅本人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他说:“多疑没有什么不好。如果疑来疑去而不做结论那就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对怀疑、多疑这个问题的答复。林贤治认为,这是鲁迅性格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怀疑一切,没有偶像和权威。现在有人认为鲁迅偏激,反对中医,还反对过京戏。但是,林贤治先生却是这样理解鲁迅的:“鲁迅是一个改革家,他想事情和我们不一样。中医的理论基础确实有很多神秘的、玄学的、猜想性质的东西。鲁迅对中医的态度我认为就是他对科学的态度,他认为中医在科学的反面,而且他个人对中医有着切肤之痛;又比如说鲁迅为什么会对看京戏反感?男人扮女人,他认为这种东西是畸形的艺术反自然的艺术。这关系到鲁迅如何看待艺术的本质。这是鲁迅的文艺观。所以说鲁迅的怀疑,都是在怀疑我们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的,一直欣赏且享用的东西。

批判主义:终其一生的斗士 要说明鲁迅的批判主义思想,林贤治先生主要拿鲁迅和胡适作了比较。鲁迅和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同志和战友的关系,都在主编《新青年》杂志,但是后来两个人越走越远。鲁迅还有几篇文章对胡适有不好的印象,采取批判的态度。这两个人有什么不同?林贤治认为,两个人的不同之处是对权力的态度:“鲁迅和权力者是保持距离的,甚至是对立、对抗的态度,这种态度一生都是如此,没有改变过。胡适则不同。胡适是倾向好政府主义,他需要一个好政府。

林贤治继续说道:“现在中国的所谓自由主义者认为,胡适是中国的自由主义之父,鲁迅是反对他的,这就是说鲁迅是不爱自由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在鲁迅看来,国民党政府首先是不合法的,是靠武器、靠军队建立起来的政权。鲁迅不会为不合法、专制的政府要自由。

林贤治分析,在鲁迅的思想里有一个人民主体的形象——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人民的,人民是怎样的人民呢?当时人民的教育水平是非常低的,也没有自觉意识。以鲁迅要让人民能够获得自觉的意识。“他不认为一两篇文章就会唤醒多少人,他只是在做他的事情罢了。我觉得鲁迅所做的工作是他在一个社会里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做的。他的工作就是以现代的价值观念启蒙人民,告诉他们什么叫民主,什么叫自由,什么是民主社会,




什么是人权。鲁迅也从来不会期望国民党政府会帮助他完成这种启蒙工作。他从来没有这种认识,这就把鲁迅和胡适他们分开了。

人道主义:鲁迅是仁爱的

鲁迅给当代人的形象是好斗的,鲁迅有一句名言:“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当代常有人非议鲁迅的好斗,林贤治说,这些人首先要问一问鲁迅为什么斗?和谁斗?“鲁迅永远是以弱小者为本位,对抗强权者。他永远保护的是弱势群体,虽然他不以弱势群体的保护人自居,但是他付出了自己的牺牲。”林贤治说。

林贤治提醒大家看一篇鲁迅的小小说——《明天》。在小说里,鲁迅写了小镇上的一个寡妇,她唯一的儿子病重、然后死去,没有援手,死去的那个夜是多么的漫长。在这篇作品里,我们看到,鲁迅这样一个大作家,他关注的、关怀的是一个孤苦的寡妇。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在鲁迅逝世后写过一篇纪念文章,他认为鲁迅是仁爱的。林贤治非常赞同他的观点。“鲁迅是从爱出发的,他的恨、憎都是源于爱的。我们不要认为在鲁迅那里只有恨。但是他和一般对爱的说教不一样的地方是,当爱被损害的时候,那些人不会憎恨。鲁迅有一句名言是:能憎才能爱。

个人主义: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以前,个人主义在国人印象中可不是一个好词,近年来我们引进的西方学术著作多了,才对个人主义重新进行了阐释。林贤治认为,个人主义在这里指的是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鲁迅是非常重视个人意气的,他是热爱尼采的,但是后来他对尼采还是进行了批评。他的学生孙伏园写了一副对联给他:托尼思想,魏晋文章。托尔斯泰代表了人道主义,而尼采代表的是个人主义。鲁迅对这个评价是首肯的,个人主义在鲁迅那里是非常突出的。

鲁迅先生曾经提问,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平,谁来裁判?谁来执行?他接着就回答:自己裁判,自己执行。大家也常引用他的另一句名言:“我常常解剖别人。但是,更毫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林贤治先生说:“鲁迅有一种很强的自我反思的能力,这就把他跟一般的唯我主义者、一般的个人主义者区别开了。

思想核心:立人才能立民族 最后,林贤治先生对鲁迅思想的核心与精华作了总结:1907年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只要有无数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体,那么,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就是相当好的,就是有希望的。你可以说这就是鲁迅的政治乌托邦。我觉得这就是他的思想核心。

主讲人简历

林贤治,广东阳江人。花城出版社编审。鲁迅研究专家,文化批评家。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和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只有鲁迅在受苦》《一个人的爱与死》《鲁迅画传》等。主编《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曼陀罗译丛》《流亡者之旅译丛》《流亡者丛书》《世界散文丛编》《散文与人》(合作)《读书之旅》《记忆》(合作)等丛书、丛刊多种。选编《绝望的反抗》《野百合花》《鲁迅档案:人与神》《鲁迅语录新编》等书数十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0b4b0c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