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22-12-14 12:0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欢迎阅读!
学分制,探索,实践,高校,改革

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



【摘要】在我国实行完全学分制的社会环境日趋成熟这个大背景下,高校纷纷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我校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完全学分制概念的分析、优点及不足的比较,指出我国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进一步阐述了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实践及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选课制 导师制 弹性学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加入WTO,社会对多元化和个性化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市场需求的重大转变,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更加重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行完全学分制是我国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制度。学分制不仅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还能满足21世纪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客观要求。因此,实行完全学分制的社会环境日趋成熟。自1997年上海大学在全国第一个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以来,全国高校纷纷进行这项教学制度改革,我校也不例外。

1 完全学分制的概念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学生必须取得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1]1894年学分制源于美国。美国的哈佛大学首先采用学分制,哈佛大学医学院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学分制。学分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为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两种比较成熟的类型。 1.1 学年学分制

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长处,比如,在对课程的选修方面,给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度等。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的综合体,我国高校一开始实行的学分制很多都是学年学分制。 1.2 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完全学分制才是真正的学分制,可以说完全学分制就其本质讲就是学分制。

2 完全学分制的优点及不足 2.1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优点

(1)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和自主选课制度相对


而言,学校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的标准,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能够真正的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3)有助于缓解集中就业压力,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对于非学分制教学的院校而言,学生可以提前一年或是半年就业,当其他大多数院校的学生还在为写毕业论文而努力,我们学生就可以在少的竞争压力下提前就业。

(4)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一些学校开设课程重复,即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浪费,实行学分制后,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

(5)学分制改革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以往学校通常每年只是给学生一个学费的总数,不管学生选多少课,均缴纳统一标准的学年学费,提前毕业的学生照样缴纳学费等。学分制改革后,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选择。这样的“明码实价”让学生心里有了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高校的乱收费问题。 2.2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不足

(1)教学计划强制能力的减弱和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充分自由,在第一学期往往会因学生的选课经验不足,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迷茫,需要加强有关人员的指导。 (2)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容易导致学习缺乏集体荣誉感,给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3 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实践 国内高校现在实行的完全学分制,跟美国的一些大学相比,显得不够“彻底”或“完全”。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情跟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衡量完全学分制的标准也应该不同。那么我们的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究竟好与不好,或者实施成效的高低,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是我们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并以对这个核心的支持力度来作为衡量我们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实施成效的标准之一,甚至是主要标准[2]。我国高校正是以这个标准来进行完全学分制的改革的。以江苏工业学院为例,20079月我校开始对完全学分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大胆的尝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校在这项教学制度改革中主要落实了几个问题。 3.1 选课制

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本质所在。选课制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志趣,发挥学生的潜力,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为实现对全校课程资源的调配和教学管理,我校成立了学籍管理中心并独立开发了一套适合我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为课程教学班的管理建构了实施平台。我校的选课分学期初的正式选课和学期中对下学期课程的预选。正式选课是在本学期第1-2周内通过试听以后对课程进行最终的确认。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上网选一下。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化认识,让学生体会到完全学分制可以对任何课程进行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一些必修课提前或推后学习。而学期中对下学期课程预选起什么作用呢?主要是看一


下哪些课程是开不出来的,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成本也节约了教学资源。毕竟选课制能否很好地进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一项就是教学基础设施是否足够。那么我们通过预选删除一部分选修课程的话,可以大大缓解教室资源的紧张问题。但是如果让学生盲目的去预选课程,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要做好预选工作,一定要给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也就是完全学分制的第二大特点――导师制。 3.2 导师制

完全学分制度实施,彻底打破了原有学年制学生所具有的年级、班级的界限,并且,学生自己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毕业时间,面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传统的班主任管理制度和学生思想工作已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针对这种情况,设立导师,实行导师制,由导师指导学生的选课及学习,这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导师作保证的学分制是一种松散的学分制。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向学生说明本专业的课程安排,指导学生的选课,检查学生学习进程,审核学生取得的学分及其结构等。导师制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有效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重要手段,导师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我设计和完善知识结构,而且也承担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 3.3 弹性学制

学分制是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没有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它允许学生因个人能力、智力、学习内容、家庭经济等因素而提前或推迟毕业。我校规定了学生在38年内完成本科学业。弹性学制的实现,使我校学制不再局限于固定的4年学制,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现状得以改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caddbdb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