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寻真意,知人论世赏诗词——浅谈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2022-04-17 07:1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追根溯源寻真意,知人论世赏诗词——浅谈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欢迎阅读!
知人论世,追根溯源,古诗词,真意,鉴赏

追根溯源寻真意,知人论世赏诗词——浅谈知人论世在古诗

词鉴赏中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先民的歌唱《诗经》,一路奔腾不息,诗歌已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圣人孔子都说不学诗,无以,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诗歌教会了我们如何言语,更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古诗词是高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从全国卷到各省命题,古诗词鉴赏都必占有一席之地。如此,要学好古诗词,会做古诗词鉴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鉴赏方法,而知人论世就是开启古诗词鉴赏的一把钥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所谓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如果想要颂读古人的作品,和古人交朋友,就要知其人”“论其世。也就是要了解古人的身世、经历以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作为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方法放在了开篇第一单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知其人,就是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论其世,就是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并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

知人论世在鉴赏古诗词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借助时代特征把握古诗词整体风格

人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孕育了不同风格的诗人,不同风格诗人的作品又必然有不同时代的烙印。李白和李商隐同为唐代诗人,可是诗歌风格却迥然不同。我们读李白的诗,总是感到华丽、豪迈、宏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种大气魄洋溢在李白的世界中。这不只是个人的气度,也包含了一个时代的气度。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强大、文化昌盛。泱泱大国的气度,盛唐精神的雍容,给了身处其中的李白以不竭的精神源泉,在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背后是整个时代的盛世强音。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盛世已经变成了传奇,到了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盛唐的华丽便只剩下了追忆。晚唐的既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结束感。个人的生命会结束,朝代也会兴亡,李商隐意识到盛唐的繁华已然远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个大时代正在慢慢没落,不可逆转。所以我们读李商隐的诗,会感觉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极度华丽,又极度幻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同时看到了荷叶生与荷叶枯,同时感受到了繁华与凋零。

二、借助作者的人生经历深入解读作品

《尚书》说诗言志,《毛诗序》进一步阐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诗是诗人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呈现。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形成不同的诗歌作品。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仗剑天涯,尚游侠之风,故而其诗风豪放飘逸;杜甫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对百姓的同情,对社会的关怀,使得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同一个诗人由于自己人生境遇的改变,也会写出诗风截然不同的作品。这其中尤以李煜和李清照为典型。李煜,南唐后主,前半生贵为天子,醉生梦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的他,关注的是感官的愉悦,这一时期的词以艳词为主。开宝八年,宋军破金陵,李煜降宋,俘至汴京,沦为阶下囚。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身份的改变,环境的改变,境遇的改变,再也回不去的花月正春风。这一时期的词抒发得是故园之思、亡国之痛,真是梦里不知身世客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感受李煜的心路历程,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煜不是一个优秀的皇帝,因为他输了政治上的角逐;李煜是一个绝代的词人,因为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宋词。 三、借助了解诗人多角度解读诗歌内涵

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发现创新,就是要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理解,通常是三种,即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说。在人们普遍认同的三种主题说之外,我们是否还可以读出新意呢?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内有宦官、朋党之祸,外有藩镇割据,战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凋零。大唐从此由盛转衰,一蹶不振。白居易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对于国力渐衰的社会现实,他寄希望可以改变,对唐朝有一种中兴的愿望,但经过努力,发现一切已无可挽回。因而在他的内心里就会有对曾经盛世的缅怀,对当下社会的感伤。从这个角度看,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白居易恨盛世安康已不再”——对唐玄宗统治时期大唐歌舞升平、四海祥和的缅怀;对安史之乱后大唐内忧外患、国力式微的感伤。诗无达诂,我们从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入手,也可以对诗人的作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多角度解读,甚至读出自己的新意。

知人论世是一种鉴赏古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诗歌毕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爱恨情仇,不一而足,复杂多变,肯定不是用一种方法就能深入解读。因此,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实际过程中,同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模式化、标签化,不能唯知人论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cfb2783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