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汉译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

2023-05-14 13:5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俳句汉译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欢迎阅读!
俳句,汉译,中国,接受,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俳句汉译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

作者: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

要:俳句的汉译问题一直是日本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基本集中于汉译的形式上,即定型还是不定型,如定型,是“5-7-5”还是别的形式。然而本文从译入语国家接受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俳句汉译在中国的接受程度,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俳句 翻译 汉排 影响

1979年开始的几年里,围绕俳句汉译问题,我国日语学界就曾展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基本集中于汉译的形式上,即定型还是不定型,如定型,是“5-7-5”还是别的形式。这种微观的争论当然也是必要的,但以大文化背景为出发点,来探讨俳句汉译在中国的接受及影响,也是极其有益的。 一. 俳句及俳句翻译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作为日本传统的文学形式之一,也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歌。

如今俳句不仅为日本人吟咏,也为世界人民喜欢。如今俳句一词已经进入了西洋的词典,美国与法国等国都有名为俳句的杂志。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日语工作者也对俳句进行了翻译和不同程度的研究。并有人借助俳句的形式创立了中国诗歌的新形式——汉排。 二.俳句在中国的翻译

1.第一次译介高潮——20年代周作人的俳句翻译

周作人最初是以翻译家的姿态登上五四文坛的,周作人19215月开始在《小说月报》(第12卷第5号)上发表《日本的诗歌》。192111月在《小说月报》(第12卷第11号)上发表《日本诗人一茶的诗》随后,1923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日本的小诗》。并1924年出版了《日本的诗歌》一书,主要以日本江户时代三位著名的俳句家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和小林一茶的作品为例,细致地评论了日本的俳句。

周作人通过这些发表先后翻译了芭蕉、无村、子规等的作品。周作人的译作采用白话文的形式,在当时的诗坛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短现代诗的流行。当然,俳句也对周作人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多次在散文创作中引用俳句。比如,在他的散文《虱子——草木虫鱼之二》则引用了小林一茶的俳句,喂,虱子呵,爬罢爬罢,向着春天的去向。俳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短小精悍,并富有诙谐的意味,正符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又如,在他的散文《苍蝇》中则引用了小林一茶的俳句《归庵》: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周作人将对俳句的感悟融入到其创作之中去,于杂糅中见调和,达到了水乳交融,炉火纯青的境地,创作出一种空灵幽静、诙谐幽默的创作风格。 2.第二次译介高潮——80年代《日本语学习与研究》的 论争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同年10月中日两国缔结友好条约,我国对日本文学的研究也日益昌盛。1979年末,中国开始创建了专门研究日本文学的杂志《日语学习与研究》。文学研究者李芒在创刊首期就发表了《和歌汉译问题小议》一文,从此引起了各个日本文学研究学者就和歌、俳句的汉译问题的学术论争。发表了以以下为代表的研究论文。 「和歌汉译问题再议」(李芒、1980年第l)

「和歌汉译要有独特的形式美兼与李芒同志商榷」(罗兴典、1981年第1)、「和歌汉译问题三议」(李芒、1981年第4)

「短歌和徘句的翻译也要独特的音律美一一兼与李芒先生和罗兴典先生商榷」(高桥史雄、1981年第4)

「古池翻译研究」(王树藩、1981年第4)

「横あいから——羅興典の和歌漢訳論について」(奥藤惠秀、1981年第4) 「也谈谈和歌汉译问题」(沈策、19817) 「日本古典诗歌汉译问题」(李芒、1982年第6) 「徘句汉译管见」(叶宗敏、1983年第2)

「《日本古典诗歌汉译问题》读后的问题」(王树藩、1983年第3) 「俳句の漢訳について」(奥藤惠秀1983年第4) 「译俳研究」(王树藩、1984年第2) 「俳句季题漢訳」(李芒、1986年第2)

进入90年代虽然也有有关俳句、和歌汉译的论文出现,但是80年代空前的繁荣景象却再也不见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俳句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汉排 1.汉排的产生

中国的诗歌形式各种各样,其中以5-7-5的形式写的诗歌叫做汉排。汉排的产生是受日本俳句的影响。并且中日友好协会以俳句和汉排作为交流主题定期进行交流。赵朴初先生谙熟中国诗词文学,又欣赏日本的俳句,故作汉俳。汉俳,似中国诗词中的小令,可文可俗,不拘韵律,不苛季语。赵朴初、林林、林岫、李芒、刘德有等都是汉俳的名家。汉俳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以中文创作的韵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 2.汉排的发展

最初的汉俳是依照日本俳句句式翻译的作品,后来再出现直接用中文创作的汉俳,1980年由赵朴初定型。现在汉俳已为中日诗人和学术界认同。如今,俳句在中国的传播开始昌盛,分别在《人民日报》,《诗刊》,《人民文学》,《外国文学》等杂志发表刊登。

1990年举行了三次和歌俳句大会。19905月,在杭州大学举办了全国和歌俳句研究会成立大会。19904月在大阪举行世界儿童俳句大会。中国主要在北京和上海举行。199010月在日本爱媛县举行了国际俳句大会。收集了用汉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写的俳句。 2005323日,中国汉俳学会成立,而汉俳相关出版物亦日渐增多,例如发表汉俳作品以及研究汉俳的刊物《汉俳诗人》,此外也有汉俳专集出版。赵朴初先生的绿荫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便是汉排的起源。

2007412日,温家宝总理在日本访问期间,以汉俳形式表达访日感想。同日,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辻井乔创作汉俳酬唱,成为这融冰之旅的佳话。温家宝:和风化细雨,樱花吐艳迎朋友,东去春来早。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9月第1版。 2 李芒:《采玉集》,译林出版社,20005月第1版。

3](日)松尾芭蕉等:《日本古典俳句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e6536c6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1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