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2023-01-14 23:27: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诗》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欢迎阅读!
论语,注释,原文,延伸,解读



学《诗》

【原文】

子曰:「小子(1)何莫学夫《诗》(2)《诗》,可以兴(3),可以观(4),可以?(5),可以怨(6)。迩(7)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8)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释】

(1)小子:子,音「紫」。对年幼者、学生们的称呼。

(2)学夫《诗》:夫,音「福」,无义。《诗》,六经之一,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中国文学总集之祖,代表当时北方文学。汉初传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唯毛诗,盛行至今。 (3)兴: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

(4)观:从各国的风俗、政治社会实况了解政教得失。 (5)??居相切磋且和而不流。

(6)怨:出怨气而舒畅,且反映民生疾苦,使上位者心生戒惕而修明政教。 (7)迩:音「尔」,近。 (8)识:音「至」,记住。 【翻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可以从各国的风俗、政治社会实况了解政教得失;可以?居相切磋且和而不流;可以出怨气而舒畅,且反映民生疾苦,使上位者心生戒惕而修明政教。近的可用来侍奉父母,远的可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记住许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评析】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货》)意思是说:孔子告诉儿子孔鲤要学《诗经·国风》,例如:《周南》、《召南》这两篇就是周南和召南当地的民歌,连这些基本的文学文化都不学,那就会到处碰壁,如何与人交往呢?孔子还告诉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可见《诗》是正统文化的一环,有高尚的思想境界,适合人们溶入其中,陶冶、涵养高尚的心性道德。

雅正的诗歌,有高雅的意境和道理,也蕴含着如诗如画的真诚、善意、宽容谅解等纯真本性,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溶入其中可以领悟道德内涵,心性升华,还能纯净思想。愈是至真至善的诗歌,愈是玄妙脱俗,愈是意境高远。学诗歌、创作诗歌当然也是在领会和展现作者本身的心性修养,所谓「文如其人」,所以作者不同或修养有了进展,诗歌的风格、意境也会有所转变,其实何止是诗歌呢?其它文化、艺术等的学习和创作不也都对应著作者本身的心性修养吗?不也都可以让人们优游其中而提高心性吗? 【延展】

1、唐诗曾经达到登?造极的境界。说说看:你喜欢诗吗?你最欣赏哪一首?作者是谁?你知道作者是怎样的人吗?为什么喜欢那首诗?

2、有人认为文明的诞生往往是神传给人文化的,所以这些正统文化就带有很深的内涵,甚至就是类似神的文化,那么诗歌是不是也可能是接近神的语言、文学?现代人要很快地创作一首好的诗歌,是不是很困难?但是古代却不那么难,这是不是意味着古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远比现代人高尚呢?古人是不是比较真诚善良朴实?是不是比较富有诗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2474ae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0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