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2-08-13 19:1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欢迎阅读!
鹿门,夜归,诗歌散文,课后,课时

夜归鹿门歌

一、练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寺(shì) 渔梁(liánɡ) 动(jì) B.庞公(pánɡ) 栖隐(qī) 血红(xiě) C.岩扉(fēi) 澹澹(dàn) 泡桐(pào) D.寂寥(liáo) 幽人(yōu) 押解(jiè) 答案 D

解析 A.“寺”读sì。B.“血”读xuè。C.“泡”读pāo。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渔粱渡头争渡喧 C.岩扉松径长寂廖 答案 D

解析 A.粱-梁。B.唯-惟。C.廖-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闲情,是 ,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 ,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 。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答案 C

解析 语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可根据“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和后文“天空淡月一弯”可推出第三个空为③,故排除BD两项。另外,“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与①搭配较为妥帖,故排除A项,选C项。

二、练模拟

4.(2019·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观鱼潭 李白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 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 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

[] ①《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点题,“碧”“清”写潭水之碧绿清澈,“木落”暗点诗人迟暮之心。



B.唯有幽人自来去 D.山寺钟鸣昼已昏

B.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


B.颔联写鱼跃水面漾起圈圈波纹的动景,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C.“紫鳞”形容晚霞辉映下的鱼色之美,“处处”写鱼之多与鱼跃频频之态。 D.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追求闲适自由和意欲摆脱利禄羁绊的高洁志趣。 E.本诗写碧潭观鱼之乐,抒发诗人渴望泛舟沧浪之水以一洗尘俗之心的愿望。 答案 AE

解析 A.“‘木落’暗点诗人迟暮之心”,这一分析牵强附会,割裂理解诗意,不妥当。E.“抒发诗人渴望泛舟沧浪之水以一洗尘俗之心的愿望”这一分析不正确,尾联说“何必沧浪去”,意思是说不必一定要泛舟沧浪之水,这里就是一个洗濯尘俗之心的好地方。

(2)简要赏析颈联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颈联两句描写鱼潭四周景色:凉凉的浮烟飘到竹枝上消逝了,秋天的月亮把沙滩照得空明。“凉”写烟霭清凉,“浮”写雾气飘动,“尽”写烟消云散之清爽通畅,“照”写月光皎洁,“明”写沙滩洁白,用字平易而准确,生动而有韵味,表现了鱼潭周围清幽静谧令人沉静的意境之美。

三、练真题

5.(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故选项中的“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切。E.“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理解错误。诗中是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拜托同人,此处应是诗人自谦之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以动写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思而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b142b5b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