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中庸(节选)

2022-10-23 20:1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中庸(节选)》,欢迎阅读!
古诗文,节选,中庸,背诵,解析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中庸(节选)

《礼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读

《中庸》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中”为居中不偏,“庸”为用。“中庸”是讲儒家的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意思是说喜怒哀乐之情没产生的时候,就叫“中”。人有感物生情的天然本性,当没有任何外物的刺激时,喜怒哀乐之情不会产生,人的内心是平静的,不偏不倚,所以“谓之中”。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此的解释是:“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由此可知,“中”就是人的天然本性,天然本性对于天下万物而言,当然是最根本的所在,故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说喜怒哀乐种种感情一旦产生,总是要抒发表现出来的,情感的抒发表现必须“中节”,就是要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合适,没有乖戾之情,没有过分之情,恰到好处。感情抒发的“中节”,就是“和”。对此朱熹解释云:“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和”“情之正”是内心情感的正当合理、恰当合适地抒发表现。“和”要求在抒发表现内在感情时,必须掌握好合适的程度,不可过分。既要使感情得到抒发表现,又要抒发得合适恰当,不能损害别人,所以,这种“和”是“天下之达道”,是通


用于天下的基本准则,人人都应该遵守。达到“中和”的境界,就能“天地位,万物育”天地万物就能够秩序井然地生长发展,因为“致中和”一方面使本性得到了尊重,另一方面使合情合理的和谐准则得到了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实际正是“中和”巨大功能的体现,这也是儒家极力提倡“中和”原则、强调“中庸”之道的原因所在。“致中和”的实质就是注重人之内在心性的修养,其关键在于达到性情之“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解读

这段文章是论述如何学习的问题,涉及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句话,实际是把学习分为五个递进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博学之”,是要求学习范围要广泛,涉猎对象要宽阔,以开阔的眼界,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第二阶段是“审问之”,若学习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要详细追问,提出问题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提高自己知识修养的重要途径。既要广泛学习,又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寻问,能够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第三阶段是“慎思之”,慎重地思考所学内容、所遇问题,使所学的东西能够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af71e6092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