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

2023-02-02 12:0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欢迎阅读!
雷电,下册,人教,教案,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7课《雷电颂》教案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重点)

2.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3.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 预习导学

1. 知识储备

A. 作者简介: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21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及多部诗集。

B.文体常识散文诗式的戏剧独白,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人物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C.背景回望:《屈原》写于1942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2.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 睥睨(pì)nì) 咆哮(xiào) 波澜(lán) 污秽(huì) ..(xī)

(pī) (qǐ) 驰骋(chěng) (nüè) tà bèng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睥睨 ) ②污秽:不干净。 ③(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犀利 ) ④播弄:摆布。


⑤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虐待 ) ⑥雷暴;霹雳。( 雷霆 ) ⑦犹豫。( 踌躇 ) ⑧鞭打。比喻抨击。( )

⑨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祈祷 ) ⑩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11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 罪孽 ) 12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拖泥带水 ) 3. 整体感知:

1)在课文中画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书上标注它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2)结合写作背景,谈谈郭沫若要借屈原之口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借古讽今,鞭挞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3)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结合课文背景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这是象征手法。郭沫若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2. 小组讨论交流整体感知第(1)题,并选取一例,写在下面。 随堂检测

以前读过的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在抒情方式上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疾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2988f2f32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