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故宫600年》读书报告

2022-09-02 15:1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故宫600年》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故宫,报告,读书,2022,600



《故宫600年》读书报告

红墙黄瓦——是我对故宫的第一看法。但当慢慢了解她时,我看到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

因为作者是祝勇。他围绕着故宫写了一系列的图书作品,作为资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要了解故宫,读他的文字,自然是首要考量的。但爱上他的文字及作品,还是来自一部纪录片,名字叫作《天山脚下》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是贯通的,能够把一部纪录片做的如此写实且如此漂亮,文字自然也会充实饱满,于是兴高采烈的找来他一系列作品来读,其中就有《故宫六百年》

因为我毕业于汉语言文学,所以我对历史本能尊重并充满好奇。因为我是凤阳人,对大明王朝有着深厚的情谊,对朱元璋有着自然崇拜。故宫600年,往前自然推演,是1420年,处于明王朝时期。行走在故宫博物院中,往往会被红墙琉璃瓦震慑。因为故宫对每一个外人来讲,是熟悉的,熟悉到能够脱口而出其中的建筑名字;但有时是陌生的,陌生到甚至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潜伏在大脑底部,无法吐露。

读了《故宫600年》,感受到了一个更加饱满生动的紫禁城。在祝勇先生的笔下,紫禁城是一座有生命的城。那些美轮美奂、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和馆藏文物,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者。她低头俯看着那些鲜为人知的人物轶事,几百年的风云变幻,一代又一代的朝代更迭,面对辉煌与沧桑,她沉默着。曾试图去描述紫禁城的宏大与壮美,却又觉得任何表达在她面前都充满不足和无力。

如朝雾于幽谷,砾石于浅滩,微云于沉夜,故宫的存在,于世界






便是最好的馈赠。

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瑰丽的宝藏。于我而言,步入古老的建筑,拭去青砖上的积灰,感受一砖一瓦浸润在历史里的气息,品读在时光里流转百年的文化,是一大乐事。

步入这座如梦如幻的皇家城池,溢满了历史的光影与气息。建于明朝的紫禁城,饱经风霜,六百年春秋,六百年冬夏,月缺星移,化为了今时的故宫。故宫是一首风花雪月的诗,沉睡着一城故去的梦。在这里,砖瓦皆是岁月,却焕发新生的活力;文物已成历史,仍流淌着青春的血液。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时的坐标不断更迭,亘古不变的是这其中的匠心与神韵。

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落成,万官来贺,群臣朝拜。红墙映日,金黄的琉璃瓦光芒万丈,第一次向世人展示这皇城的雄伟与威严。俯瞰此城,富丽堂皇;身在此城,气派雄伟。六百前,紫禁城上空定是晴空万里,午门上的宝珠,钦安殿上的宝瓶,遥指紫微星垣,一统千里疆域,万里河山,天下皆安。六百年后的今天,故宫未减丝毫风姿,它仍在历史长河之中划落一笔绚烂的色泽。丹,是宫墙的红色;宸,是深邃的宫殿。紫禁城面世六百年,见过了太多浩荡的历史。最终,记录历史的紫禁城,变成历史本身。我们看不见时间,但能看得见时间的痕迹。因为故宫,他的黄瓦红墙,倾诉着历史的故事。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

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以及可以再说六百年的故宫。






在故宫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为人知,却在时间里作画,在岁月上雕刻。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建成,六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朽木与新材,古人与今人,紫禁城不变的模样背后,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在故宫六百年里,既是草木砖瓦,雕梁画栋,又是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与坚守,它让古老的宫殿能够在未来的六百年里,接续青春,也让匠作的技艺,代代流传不息。

能让故宫的故事隽永流传的,是关于传承的纪念。在故宫,我们看到的是建筑,建筑背后隐藏的是岁月。六百年的营建与岁修,历史积累成层叠的建筑,也把每一代人的故事,留给今天和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4e12a5bf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