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教学反思

2022-10-29 21:14: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舟过安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安仁,反思,教学

《舟过安仁》教学反思

这是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内容很简单,是让学生体会两个小童的聪明,顽皮。我们五年级语文组在商量的时候,一致决定古诗应该让学生多读,反复读,充分读,读中体会。在理解诗词时让学生结合插图和注释自行理解。

课堂上,我先板书了课题,让学生自己读了两遍。读完对题目提出疑问,舟过安仁是什么意思?学生基本都能说出来是划船过安仁县。我问他们,是谁过安仁呢?众说纷纭,有说是小童,有说是杨万里的。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了古诗学习。因为古诗需要背诵,还要会默写。所以,我针对其中的“篙”重点讲解,出示形近字“蒿”,让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字部首不同。学完生字,学生开始了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两遍。读完学生主动举手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还是在“篙”“棹”两个字上不熟练,让学生齐读,纠正读音。读完古诗,我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尝试理解古诗大意,然后给自己的同桌说一说,这个过程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只想不说,话可能不通顺。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已经能理解诗意。但是,插图的作用不仅在这里,还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给古诗补白。比如“两个小童原来打算去干嘛?”是谁提出收篙停棹?”“用伞使风是突然兴起还是以前就这么干过?”,提示学生去思考,尝试着形容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这节课的流程大概就是这样,学生在补白画面时提出了很多有趣的点,我顺势告诉学生,每个人想法不一样,你要大胆想象,给别人说,这样可以不断训练你的表达能力。但是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太过活跃,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参与进来。下一次,应该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多关注课堂上不爱发言的学生,让学生都能参与。语文课堂,参与才能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死记硬背,学生永远掌握不了技能。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97923d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