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022-04-18 04:0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优秀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9 桃花源记



【导学目标】

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

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突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然开朗(huò) 屋舍俨(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 ..(jiàn) 太守(yì) 刘子骥(jì)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

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邮电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⑥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 今义:距离) ..

⑦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⑧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 今义: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

船(放弃、舍弃,动词)便舍①舍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之(作标记,动词)处处志②志

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向所志(寻找,动词)③寻

病终(随即,不久,副词)未果,寻林(这,那,代词)复前行,欲穷其

④其

船(他的,代渔人,代词)既出,得其业(作为,动词)武陵人捕鱼为

⑤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3.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4.背景链接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当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 【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埋下伏笔。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步骤四 鉴赏特色 体悟主旨

1.谈谈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有什么独到之处?

【交流点拨】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课文在情节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2.拓展延伸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你是如何认识的? 辩题: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 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

【交流点拨】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每组选辩手参赛,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即为胜方,以鼓励为主。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错误!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似有而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7401b1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